●中國的實際作為和很多人對中國的印象有著太大的差距,顯然中國在所謂“公共外交”,即國家形象建設方面還需要改進
●在國際社會培養善意需要重視三個基本原則:要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基礎;要了解當地的需求,對癥下藥;要使用對象國公眾最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
中國的印象與實際作為有落差
盡管中國政府提出中國的發展方向是“和平崛起”,中國外交的目標是“和平與發展”,這些理念卻沒有能夠有效改變一些人對中國的懷疑態度,有關中國的各種“威脅論”在經過不斷變異和輪回后仍然相當活躍。七月初,我有機會第一次來到非洲,在西非國家利比里亞親身體會到中國外交政策在非洲的成功,同時也有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對中國的排斥。
傳統上,利比里亞人以他們和美國的悠久關系而驕傲。這個國家是由一批回到非洲的被解放的美國黑奴在大約180年前成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的羅伯茨機場是暫存美軍戰機,為轟炸德軍做準備的重要基地。在中非關系不斷加強的今天,美國人卻似乎更喜歡強調他們和利比里亞的淵源。在當地的一位前美國官員半開玩笑地對我說:“非洲離亞洲那么遠,可是在許多非洲國家,總是有那么一個亞洲國家的影子存在,你知道我說的是哪個國家吧?”

不僅是在非洲工作的美國官員和大公司職員不時地給中國“扎針”,美國媒體對中國在非洲的行動和意圖也有不少帶偏見的報道。以深度報道見長的《名利場》雜志今年的7月號首次以非洲為主題,呼吁全球的政府和公眾關注非洲的公共衛生、極度貧困和社會發展等問題。在一篇題為《中國,巨人來了》的文章中,作者引述的非洲人對中國和中國外交的描述片斷都是負面的。其中有一段引述一個乍得人的話說:“中國和另一個國家的關系純粹是經濟性質的,只有他們(中國)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這種關系才會得以維持。在蘇丹的中國人對于當地人是死是活持絕對冷漠的態度。”
但是我在利比里亞期間,許多利比里亞人,包括一位高級政府官員對中國的評價完全不是這樣的。他說:“中國給我們提供了急需的幫助;中國的工人專業水平高又不會漫天要價;中國的工程師是世界一流的。”不只是這位官員如是說,我在旅途中看到中國援建的體育場,中國幫助翻修一新的利比里亞外交部大樓,看到貧困村落里的人們吃著來自中國的大米……中國的實際作為和很多人對中國的印象有著太大的差距,顯然中國在所謂“公共外交”,即國家形象建設方面還需要改進。
許多政府重視培養善意
如果說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積攢了相當的政治影響力、外交技巧和經濟實力的話,在對外交往當中積累不足的一項是“感情因素”。培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普遍好感和善意是中國取得更大外交突破的關鍵。因為雖然政治壓力和經濟杠桿可以推動外國政府與中國合作,只有好感和信任才能夠征服外國人的心,減少他們頭腦中“中國只顧攫取利益”的偏見,增加他們對中國承擔社會責任的認識。這樣,公眾還會自發促使其政府制定長期對華友好的政策。
培養善意是很多政府,甚至聯合國,都長期采用的公關手段。聯合國諸多機構設立的“親善大使”制度多年來為在世界各地解釋聯合國的政策,取得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為聯合國樹立良好聲譽和可信的形象立下汗馬功勞。通常由影視、體育明星或各國知名人物出任的親善大使,輕而易舉就拉近了聯合國與普通人的距離。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把這些知名人士本來已經建立起的健康、可親和善意的公眾形象引申為對聯合國的印象。
同樣的,美國國務院在去年任命著名美籍華裔運動員關穎珊為“親善大使”,集中負責推進中美關系的發展。知名人士不僅容易很快給普通人以好感,還可以吸引各種媒體的注意力。許多通常不被媒體關注的新聞事件或是小型的人道援助活動,會因為知名人士的參與而得到廣泛的報道。
擅長公共外交的美國對于國家形象的維護并不只限于設立親善大使一種手段。美國政府通過專門負責對外經濟援助的美國對外援助發展局、設立“和平隊”和長期組織美國志愿者到發展中國家服務等方式培養各國公眾對美國的善意:推崇愛國主義精神的好萊塢,通過演繹有美國參與的傳奇故事塑造美國英雄,不僅使很多外國人對美國人抱有好感,心存善意,而且有的還懷有相當的敬意。這些感情因素對于外國政府和外國人接受美國、美國文化和美國理念不無幫助。當然,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的國際形象嚴重受損。因此,布什政府和2008年的各位總統競選人都多次強調,修復國際社會對美國和美國人的普遍好感是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標。
許多時候,國家領導人或是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能夠在建立善意的長期努力中起到別的方式難以達到的效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通過公開宣稱他對美國搖滾歌星貓王的喜愛,成功贏得美國公眾的廣泛好感。小泉任內最后一次訪美時在貓王故鄉學貓王演唱的樣子,可能被正統的政治觀察家認為“太滑稽”、“沒正經”,但他正是利用了美國人對流行文化的崇拜,對貓王的懷念而贏得了所有媒體的好感,從而征服了大批美國觀眾,拉近了美國人和日本的心理距離。這事例再一次被日本官員提起時,面對初次見面的美國官員雙方可以開懷大笑,打破陌生感;面對艱難的談判也有可能令美國人由于對日本的好感而考慮“通融”。
建立好感和善意的原則
從很多實例看來,在國際社會培養善意需要重視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是要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基礎,因為好感的培養首先是一種感情上的接受。居高臨下的姿態和教訓的口吻是難以令人接受的。很多國家現在對美國有抵觸情緒就是因為一些美國人喜歡以“大哥大”的態度出現,而對當地人的智慧尊重不夠。知名的美國經濟學家杰佛里·薩克斯倡議援助烏干達的減貧計劃,因為當地人的配合和支持而成功。他和烏干達一個偏僻鄉村的村民是這樣交流的:“感謝你們把我們帶到了這里。我們很榮幸你們把我們請進了你們的社區……我們為你們所取得的成就而驕傲。”
第二個原則是要了解當地的需求,對癥下藥。面對美國公眾,或是日本公眾,或是非洲國家公眾的交流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而對于很多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多年來采取的資金援助方法并不一定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在非洲,不同的地區最急需的幫助有所不同,可能是藥品,可能是清潔水技術,可能是種子和化肥。“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會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目的。好像人際交往中互送禮品一樣,最昂貴的禮品不一定是最珍貴的,關鍵在于送禮的人是否做了功課,花了心思。
第三個原則是要使用對象國公眾最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并且加強利用當地媒體和國際媒體的影響力。人們普遍習慣于關注自己熟悉的媒體和自己周圍的人和事。在許多國家,人們看的更多的是MTV而不是中央電視臺的國際頻道。中國需要加強對外宣傳,著力于與國際媒體和當地媒體的合作和溝通也是必要的。近來美國《時代》周刊采訪了一位新銳NBA明星。在問到這位20歲出頭的籃球運動員為什么聯名反對中國在蘇丹達富爾問題上的政策時,他說他也不知道,“還沒時間研究事情的背景”,參加聯署活動只是因為一位朋友的邀請。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影響這些能夠影響社會輿論的人群值得更加認真的研究。
當然,改變許多外國人對中國傳統的或是有偏見的印象不是一天兩天、一場兩場文藝演出或是僅憑某個人的魅力就可以奏效的。這需要每一個中國公民的參與和長期的努力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