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也好,一個團體也好,一個地方也好,如果僅僅在名字上下功夫,僅僅講究包裝,僅僅涂脂抹粉,而不想練就真本事,那么她注定是徒勞的,最終還要被人看作是“繡花枕頭一包草”!
忽然從報紙上看到一條消息,自今年6月28日起,蘇州吳中區的古鎮“西山”改名為“金庭”了。報道說:此次改名事件一直低調進行,未向社會公布。當地的官員聲稱,曾與蘇州市相關職能部門一起召開座談會,最后“一致通過”認為更名為金庭對西山發展更好,應該說對老百姓的生活是有影響的。但當地電視臺輿情調查板塊中,有81%的群眾反對更名。(香港《文匯報》2007年6月28日)

更改地名,只要符合法律程序,并沒有人會來追究法律責任的。但是它涉及文化、歷史、民俗各種因素,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議論。
【改名的理由】
那么為什么要改名呢?蘇州市一位領導介紹說,改名的原因是“西山”這個詞語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因為“西山”有“日落西山”之不討口彩的含義;同時,“西”在蘇州話中發音與“死”類似,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招商引資和旅游業發展的進程。除蘇州西山外,我國還有北京西山、昆明西山、太原西山等,“更名‘金庭’就有了一個叫得響的名號,就能更好地把當地發展起來。”
還有人端出了風水之說,說:“西山屬土,太湖屬水,五行上土是克水的,西山這個名字本來就相犯。而金是生水的,把西山改金庭很符合中國傳統。”鎮黨委書記也說,一些外地客商看中西山這塊風水寶地,希望投資發展事業,但對于西山的名稱另有想法。
那么為什么要取名“金庭”呢?當地官員的解釋是:金庭,就是金色的庭院,或金色的大家庭的意思。
浙江的金庭鎮或許還不知道蘇州最近也冒出了一個“金庭鎮”,否則或許會提出“重名”及“知識產權”的問題來了。
總之,西山這次更改地名的官方理由是三個:一是與“日落西山”有聯系,不討口彩;二是“西”在蘇州話中發音與“死”類似,不吉利;三是因為中國還有很多地方有西山,為了便于區別。
【N條不同意見】
這些理由成立嗎?為此我可以列出好多條不同意見來:
一、蘇州西山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很多古詩和歷史記載中都出現了蘇州“西山”的名字。蘇州西山與東山,在全國是久負盛名的。既然有這么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什么一定要把它消滅掉呢?
二、蘇州之有“西山”,是古人以方位命名的習慣與傳統。要說“討口彩”、“吉利”和“風水”,封建時代才最講究的,但古人對“西山”卻根本沒有忌諱。同一個地名,到了21世紀,我們現代人(這種“現代性”也許是號稱的)特別是一級黨政領導卻要計較吉利不吉利起來了。但愿今后永遠沒有人據此批評這是“拜金主義”的產物。
三、中國很多地方都有“西山”,它們都有“日落西山”不討口彩的嫌疑,難道它們都要改名了嗎?如此,杭州的“西湖”也要被株連了,因為也會讀成“死湖”的。另外所有帶有“西”的地名有涉嫌犯忌了。
四、西山鎮屬于蘇州吳中區,我發現,就是吳中區范圍內,還有一個地名叫做“龍西街道”。那么按照蘇州地方官員的解釋,“西”在蘇州話中發音與“死”類似,我們知道那個“龍”,在蘇州話的發音與“儂”相近,如此,“龍西”就像是“儂死”了。這樣豈不又要影響招商引資了,又應當改名了!
如此說開來,不要說全國各地,單單一個蘇州要改名的地方太多了,比如,“西園”不是要被念成“死園”了嗎?“閶門”會不會被人誤聽為“娼門”?觀前街有一個“太監弄”,如果硬要發揮聯想,不是也很污穢“下作”嗎?……
【愈演愈烈令人憂】
我因熱衷研究徐福,忝為中國徐福會常務理事,曾親身經歷過一件隨意更改地名的怪事。上世紀80年代,在普查地名時,專家查到江蘇贛榆縣有一個徐阜村,原來叫徐福村,后來一部分專家學者考證,認為這里是秦始皇時代的方士徐福的故里。當地政府異常興奮,認為這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可以利用徐福的知名度招商引資、開發旅游了。于是很快就將當地的鎮名“金山鎮”改為“徐福鎮”。
當時立即就有反對意見,一部分是來自反對“徐福故里贛榆說”的山東,因為山東龍口也認為自己是徐福的故里,被你這么一改名,徐福故里之爭就不利于龍口了;另外一部分來自支持“徐福故里贛榆說”的專家學者,他們認為不必要將“金山”改掉,因為徐福最后是東渡到日本的,他在九州佐賀登陸后,有一個地名叫“金立山”,還有一個“金立神社”,供奉的就是“徐福”,古代的日本天皇都去祭拜過。這不正可以說明贛榆的金山與日本的金立山有密切的關系嗎?
但“縣太爺”聽不進,上報省政府后當然就批準了。可是,過了幾年,我再到贛榆徐福鎮考察時,竟然發現又改為“金山鎮”了,當然省政府仍然照批。一打聽,據說新上任的“縣太爺”認為還是“金山”的名字好,可以招商引資。你想,“用黃金堆成的山”多好!
我的天!
【效果如何誰人知】
如今的社會與過去極左社會相比,是很寬松的。不要說民間了,就是一級黨政機關,把“8”字視為吉日,要找一個帶有“8”的日子舉行盛大活動,再也沒有任何人非議了。不過,寬松是一回事,隨意更改地名又是一回事。
即使是個人要改名,除非特殊原因,公安局也不會同意的。更何況由一級政府提出更改一個1000多年的歷史地名呢。這牽涉到一個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完整性,包括尊重和傳承地域的民俗及人民群眾的習慣。所以應當慎之又慎。
另外,一次更改地名,還會造成地方財政的浪費,據不完全統計僅僅一個鎮的改名,就需要花費100萬元,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啊。再說,誰也無法統計,更改了地名后,這個地方的招商引資究竟是否改善了。
一個人也好,一個團體也好,一個地方也好,如果僅僅在名字上下功夫,僅僅講究包裝,僅僅涂脂抹粉,而不想練就真本事,那么她注定是徒勞的,最終還要被人看作是“繡花枕頭一包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