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高考錄取階段即將來臨,千萬考生都在焦急地等待著錄取結果,然而與他們不同的是,陜西省的考生似乎顯得從容:打開網頁就能看到自己的檔案到底處在哪個階段。
“因錯誤采集信息、未加審核導致考生袁洋在本科錄取中落選,構成侵權,于是袁洋一舉把青海省樂都縣教育局、樂都縣第二中學告上了法庭。”
這是青海省首次在全省實行網上錄取的第二年發生的一個案件。袁洋系樂都縣第二中學補習生,當年高考成績為372分,達到本科錄取分數線。為保證能上本科,袁洋在志愿表上填寫了服從分配的志愿,其家長也簽了名。不料樂都縣第二中學在采集志愿時,將袁洋“第二批本科院校”3個志愿共同欄“院校內其他專業是否服從分配”和“同批錄取院校是否服從分配”中的“是”錯誤地采集成“否”。樂都縣招辦未經核對,即將此信息發送給省招辦,造成袁洋在本科院校錄取中落選。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出現此案件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高校招生信息的不透明、高考監督機制的薄弱,如果錄取信息能夠公開,袁洋案件很有可能就不會發生。
于是,為了招生過程的公開、透明,防止人為的暗箱操作。教育部在2005年啟動了“陽光工程”。然而記者通過調察發現,網上錄取流程仍有待進一步透明。
高招信息還可更透明
“網上招生”是事關人民知情權的大事,也是反對教育腐敗、公平選才的重要手段。
去年高考錄取,就有消息說,“網上錄取”已在更大范圍內實行。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說,網上錄取既可以“提高效率,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減少錄取成本”,而更重要的是“電腦認分不認人,避免了不正常因素的干擾,使高招錄取更公正、公平”。
但是記者打開網站,只是已經錄取的學生的名單(包括姓名、考號、錄取學校)公布在網站上,至于那些學生是怎么錄取的并不透明。這樣的公布其實和在報紙上沒有什么差別,只是稍稍把時間提前了一點而已。
“其實大家也清楚,網上錄取的內容遠遠不只是公布一下結果,有很多錄取的實際工作做在了“網”外,但問題是有沒有人在其中混水摸魚?保證公平和公正的前提是公開。網上錄取為什么不能公開?既然錄取的程序是公開的,結果也是公開的,為什么錄取過程就不能公開呢?在過去還無法進行網上錄取的時候,我們不能苛求人們都能進入錄取現場實地考證,但現在條件已經具備,為什么不推行呢?”一位考生家長這樣向記者反映。
通過“網上招生”,打破高招錄取的“暗箱操作”,是事關人民知情權的大事,也是反對教育腐敗、公平選才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大大降低人們獲得和傳播高招信息的成本,也可以使監督成本大大降低。其意義不僅僅是為了節省錄取人員的一些差旅費,也不僅僅是給考生多提供一個查詢錄取結果的渠道。
據記者了解,在現代科技條件下,在網上公開錄取是有可能實現的。只需把某高校某專業的錄取條件、錄取名額和報考該校該專業的考生及其成績在錄取前公布(涉及個人隱私的隱去),錄取結果在錄取后也予以公布(有特殊情況又符合政策的在公布結果時注明)即可。
“我們的高考IT系統還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要,至于原因并不是技術上的問題,它仍舊是一個觀念和體制的問題。”某教育專家如此指出。
于是記者撥通了各個省市高招辦的電話,終于發現,原來這樣的信息公開制度幾年前就在陜西省實現了。
錄取流程公開并不難
2003年高考錄取期間,陜西的一位考生在網上看到自己的檔案被報考學校退回了8次,但招生辦每次都按規定回復學校理由不足而沒有接受退檔。往來交涉8次的對話,該考生都能一覽無余。
據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早年從事過高考教育信息化項目的專家介紹,如今的網上錄取每一個操作過程全由計算機軟件控制,在整個流程中,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一臺電腦上的操作行為都會被計算機網絡“忠實”地記錄下來,上了線的考生其電子檔案自動投檔,沒上院校投檔線的考生則根本無法調檔。這比起原來的人力錄取確實公正了不少,也快捷了很多。
該專家說,高考招生工作主要是由招生辦來負責,流程是這樣的:“省招辦按當前批次、當前志愿在網上向招生院校投檔,而院校依據自己的分數線以及專業分數線錄取,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檔案再退回給省招辦,但對于退檔考生,院校必須給出充足理由。理由如果充足,省招辦就接受退檔,如果不充足,省招辦還會再次向該院校投檔。”這樣大大保證了不讓任何一個應該被錄取的人由于各種原因而沒被錄取。
在錄取工作完畢后,學校就會把錄取和不錄取的結果上傳,由地方招辦審核。但是據記者了解,像陜西省的那位同學那樣能夠在網上查看自己的檔案軌跡的,在國內還是首家。
“早在2000年初的時候陜西就實行了‘陽光工程’,整個招生錄取流程處于全透明狀態,在錄取階段考生和家長只要上考試管理中心的網站一看,便心知肚明。”陜西省招生辦的一個高考咨詢老師向記者介紹,“考生看到了分數是個硬標準,理解了‘分夠了誰都不用找,分不夠找誰都沒用’。”這位老師驕傲地向記者介紹。
在每批錄取前,陜西省招生辦都要公布各院校的報考人志愿情況,錄取過程中公布考生檔案運行軌跡。考生通過查詢系統可以詳盡地了解自己的高考成績,各科試卷得分、分數排隊情況,各批次第一志愿的報名情況,考生狀態和錄取結果。在今年的高考時期,陜西省又推出了手機短信支持方案,旨在通過發送短信給考生傳達一些錄取信息。
然而,記者問及北京市、河北省以及其他部分省市的高招辦是否采用了類似陜西的高招模式時,記者得到了否定的答案。高招辦的老師一致說: “采用的還是傳統的錄取方案,即錄取工作完成后,考生憑考試證可以在網上查詢自己是否被錄取,其余時候不能在網上查看自己的檔案情況。”
也許,有沒有信息公開這個環節很多考生的命運還是一樣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自己應該得到的權利,既然陜西省能夠實現高招過程的全透明,為什么其他省市不能實現呢?這值得許多人深思。除此之外,相對于陜西省考生來說,其他地方的考生或許顯得有些不公平。
因此各界人士反映,盡快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高招環境,是促使“陽光工程”更陽光的一個有力手段。
鏈接:何謂“陽光工程”?
為了進一步規范招生管理,增加招生工作透明度,更好地維護廣大考生的合法權益,確保公平、公正,2005年教育部決定在高等學校招生工作中實施陽光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六公開”。具體是:招生政策公開,高校招生資格及有關考生資格公開,招生計劃公開,錄取信息公開,考生咨詢及申訴渠道公開,重大違規事件處理結果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