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詞典上的解釋,“異象”的意思是“奇異的景象”。所謂“異”,指的是不同,即與其他常見事物相比而言的特殊性。如果軟件算是一個行業,PC、消費電子、電信則是不同的行業。與這些“不同”的行業相比,中國軟件業確實有些令人稱奇的現象。
中國軟件界的展會特別多,堪稱一大奇觀。電信在中國IT業中穩坐第一把交椅,但是也只有一個中國國際通信設備技術展覽會;在消費電子界,也只有一個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到了PC業,甚至現在連一個像樣的大型展會都沒有。
可是軟件行業不同,北京有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大連有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成都有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南京有國際軟件產品博覽會。這些會的模式大體類似:政府領導、企業高層、專家講話,然后是企業展示和若干個分論壇。
我國軟件產業已有十余年的歷史,資格最老的軟件展會已辦到第11屆。領導談方針、談政策,企業談創新、談理念、談產品。各界人士一年里多次共聚一堂,一而再、再而三地交流切磋,個個都敬業。
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最近談到,我國軟件產業“近幾年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其中,各種軟件展會自然是功不可沒。
婁勤儉還表示,“雖然我們的軟件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技術創新能力,都與軟件產業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軟件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還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業內人士都明白,婁勤儉說的是實話,也知道我們的電信業、PC業和消費電子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都比軟件業小。
于是,軟件展會們多少有點尷尬。不過不要緊,辦展會是好心,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理解萬歲唄!最令人傷心的是有人不體諒展會的苦衷。一些軟件廠商就表示,除非有關部門強迫廠商參加,否則他們更希望參加與行業用戶有機會直接溝通的會議。
爭創“軟件之都”是軟件業的另一異象。傳統IT,人們也就只是把“谷”掛在嘴邊。比如,北京中關村有個“硅谷”,武漢有個“光谷”,大凡各地都喜歡把自已的高新區稱為 “硅谷”。而所謂“都”,就比“谷”高了不止一個檔次。“谷”充其量只是城市的一個區域,而“都”則是全城,大連和北京等城市就明確提出要建設“軟件之都”。
有都就有國,軟件之國呼之欲出,好大的氣魄!一不留神在網上查了一下,發現大連在“軟件之都”以前,有過“浪漫之都”的提法;北京在“軟件之都”之前,有過“時裝之都”的提法。于是就產生了疑問:“軟件之都”排在其他“都”之前還是之后?這些“都”都是認真的嗎?
沒有國際知名品牌,是中國軟件業的第三個異象。中國的軟件業差不多是與硬件業同時起步的,也大談過“以用促業”、“外包興業”等著名戰略,談過中國人搞軟件的種種優勢。十多年過去了,在電信業,華為招牌響當當, PC業的聯想已經近乎傳奇,消費電子業的海爾也在國外打拼出一方新天地。然而政府大力扶持、展會密集轟炸的軟件業,卻始終給人幾分政績工程的味道,中國軟件的品牌夢也不知何日能圓。
SAP沒有走微軟的路,班加羅爾也沒有走美國的路。中國軟件業的成功也不會套用美國和印度的路數。最近的幾次展會上,中國的軟件戰略家們在創新名義下,大談微軟、SAP、班加羅爾。中國軟件業真的是在創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