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匿名的互聯網給了用戶一個“隱形斗篷”,不僅讓盜版風行,還助長了逃避責任的風氣。
現在正是《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的電影熱映的時候,哈利對抗伏地魔的隱形斗篷,讓我想起了最近的一個案件。一位法官提出基于互聯網的服務不應為其用戶提供“隱形斗篷”,法庭也命令BT種子搜索網站TorrentSpy保存服務器日志數據,并提供給美國電影協會。雙方正在進行訴訟。
對這樣的命令,TorrentSpy提出了很多理由,反對保存和提供服務器日志的要求。其律師聲稱保存這些數據將需要大量的技術資源和資金,對公司來說負擔過重。
但是這名法官并不這么認為,她指責TorrentSpy缺乏常識和專業技能,而更糟糕的是,它沒有表述事實,因為她發現被告錯誤地計算了執行這項指令所要存儲的數據量。同時,她還進一步指出由此所產生的成本也大大低于TorrentSpy的估算值。
從第一修正案到各種不相干法令,TorrentSpy試圖通過各種政策和法規駁回原告的訴訟。難道隱私政策就足以讓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免除提供所要求材料的義務嗎?
哈利波特也許需要一個隱形斗篷來對抗惡勢力,但普通的網民并不需要這樣的斗篷來使用互聯網。TorrentSpy為用戶提供了匿名的形式,這加劇了在沒有得到版權所有人的允許或給予他們補償的情況下,大量傳播他們作品的情況。
自從Napster1.0發布以來,那些在互聯網上非法傳播創造性內容的人們,總是有許多借口來說明他們的行為是正當的。最受歡迎的借口似乎是只有大公司才會受到銷售額下降的影響。最近,共享文件的人們又聲稱他們是做出判斷和影響潮流的人。
實際上,同普遍的觀點相反,共享數字文檔對獨立設計人員和主要商標設計人員都有直接影響。比如,一個小眾音樂流派中的知名音樂人,創建了自己的音樂目錄并發布下載種子,允許人們下載他的音樂。值得注意的是,他通過這些種子,僅僅是發布了數字版的音樂。可是,即使他不斷地發布專輯,而且這些專輯大受歡迎,但他依然不能舉行巡回演出——因為唱片銷售才真正支持著他的事業。
不過,在互聯網上,總是會有侵權者也同時發布一些數字音樂的下載種子,或者共享版權并不屬于自己的音樂。如果版權所有者提出異議,侵權者有時會表示道歉,但也僅僅是道歉而已。雖然這些侵權者也承認他的行為是非法的,但他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錯的,也從不會提出賠償版權人的損失。
“隱形斗篷”不僅僅保護了那些使用互聯網進行非法活動的網民的身份,還助長了逃避責任的風氣。通過為其用戶提供隱形斗篷,TorrentSpy已經從一個被動的參與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合作者了。
最后,TorrentSpy甚至提出正確的司法程序應該是在荷蘭,因為那是TorrentSpy設置第一個服務器的地方,所以應該實行荷蘭的法律來實施個人數據保護。明明是美國人,而且在美國維護服務器,這樣的說法簡直有些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