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收看電視還是翻閱報紙,只要是有關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報道,大篇幅是明星們的蹤影。有時候真的會產生一種錯覺:是否是那些絢爛的明星們代表著電影節。在娛樂經濟的年代,明星是國際電影節的核心,是爭議的焦點,過程是他們點綴的,喧鬧是他們發出的——仿佛沒有他們,電影節哪兒來的關注點,哪兒來的進步?每年上海電影電視雙節,國際電影節總比電視節受人疼愛,某記者嘆著氣跟我說,今年電視節上沒幾個明星,此話怕是道出了些原委。

電影節——明星們的“秀場”?
新娛樂主義年代,我們這些資訊動物每天都在關心什么?誰誰上了時尚封面,誰誰成了頭版頭條,誰與誰又鬧緋聞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是永遠無法滿足的,于是娛記們得東奔西走四處“采集”。終于,每年有那么一個時候,這些封面人物、緋聞熱點以電影的名義齊集上海,這可高興煞全國各地眾多媒體,穩坐影城,讓各劇組輪著轉吧。
在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新聞發布會上,有媒體為大眾代言:我們知道明星是大眾關注的焦點,請問明天紅地毯上會出席哪些明星?記者可謂是大眾的“貼心窩”啊,先不管有什么影片,來什么評委,首看的就是紅地毯上走什么明星。
在明星媒體見面會上,胡軍戴著墨鏡,穿著銀色襯衣出場,因解開了幾顆襯衫扣子,露出些胸肌,即被女記者問:“是否特意打扮性感?”見到美艷的李俊基,某女記者提問“你覺得中國飯,與韓國、日本、泰國等的飯有什么不同?”見面會上全場詫異,翻譯只好疑惑地問,你說的是“粉絲”嗎?原來此女太緊張,英語“Fans”說得太快,把“s”的發音略過了。因化妝師的緣故,周杰倫的臉在《灌籃》的新聞發布會上稍顯黝黑,不知情的某記者關切地詢問是否是新的造型?記者同行們提問著,聽著,笑著,一恍惚以為是一場明星們與媒體有關生活細節的討論會。
紅地毯,無疑是明星們的秀場,行頭得細細準備,因為代表身價,得可能多地讓記者們按快門。過不了多久,就有媒體對各位站在時尚前沿的明星的裝扮進行細致點評。莎朗·斯通身著Dior高級成衣,張曼玉穿著Chanel 06春夏高級定制服,舒淇佩戴Chanel高級珠寶……電影節的紅地毯仿佛成了一場“時裝珠寶秀”。
一樣的名人,不一樣的“待遇”
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式的紅地毯上,明星們亦步亦趨,充分地在閃光燈下秀了一把,實實耗費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可憐燈暗曲終人散之際,陳凱歌率領眾評委尷尬入場,壓軸大戲,卻被集體遺忘了。有記者驚呼:“這可是頭條新聞啊!”結果第二天各大報刊上,此新聞或被忽略或占寥寥幾行,版面有限,明星為大嘛。
虹廟藝術電影中心的開幕式,熙熙攘攘,《吳清源》放映前一段間隙,我偶然路過一廳,發現張震被一堆文字和攝影記者圍攻,人堆外是一頭發斑白者,正若有所思,一細看,居然是田壯壯。同為名人一邊廂鬧騰,一邊廂寂寞。哪怕中國的電影再怎么導演制,公眾場合亮的還是明星。
“金爵獎”國際評委記者見面會的前半段,媒體們把詢問的“繡球”都一致拋給了中國導演——陳凱歌和陸川,國外的評委似乎成為了一道尷尬的背景。作為主席的陳凱歌顯然有點看不下去,提醒記者多向其他評委提問,才扭轉了些局面。

只要有港臺、大陸的當紅明星坐鎮的新聞發布會,會議室總是人滿為患,攝影記者們拿著“長槍短炮”永遠地沖在第一線,組成了一道人墻,文字記者們只好“委屈”地坐在后側,只聞明星聲,不見明星人。視覺經濟的時代,大家似乎更需要的是視覺的沖擊,而不是文字的細膩。相比凄涼的是,韓國影帝安圣基出席參賽片《電臺之星》發布會時,到場的記者不足十名,一批志愿者只好臨時冒充記者坐到了臺下。而其他參賽的國外影片的新聞發布會,也是類似的境遇,記者寥寥,提問寥寥。
一樣的名人,在圈內和圈外,在國內和國外,是那么不一樣的“待遇”,不知這些大名鼎鼎者們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是否會感到落寞。倘若念在僅僅是“上海”也就罷了,如若跟“國際”和“電影”較真,那就有些失望了。
電影節——政治覺悟的表率場?
現代時尚玩的是注意力經濟,電影節上的明星是“注意力”的超級“釀造器”。開幕前滿口答應,開幕時卻芳蹤難覓的明星大腕成為電影節最遭人詬病之處。況且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中國唯一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而中國又是一個如此提倡愛國主義和集體榮譽感的國度。于是,爽約本屆電影節的章子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非議。更有一位上海市民吳老太致電新民網指責章子怡“給臉不要臉”,把失約上升到了“不愛國”的高度,引起了許多人的贊同。
先不論章子怡是否真的有忘本之實,反論之,其他到場的明星就一定是因為愛國嗎?陳凱歌力挺本土電影節,在百忙之中抽空擔任本屆電影節金爵獎國際評委會主席,其太太陳紅在與導演呂克·亞蓋及嘉賓陳文心一塊頒發最佳女演員獎前,亦不忘借機為陳凱歌新片《梅蘭芳》宣傳。電影節期間不乏搭順風車宣傳的影星和劇組,試想在什么場合,可能有300多家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的媒體來關注你,什么樣的影片新聞發布會,可能有近千人記者為你宣傳。
電影節上的明星們各個花枝招展,尤其是女星們出場前少不了一番斟酌,玉女還是欲女,裝嫩還是扮熟,性感還是古典,如此“辛勞”若扛著面“愛國”的旗幟,那也太讓人“貽笑大方”了,究其底,還不是為了增加點曝光率,爭幾個版面。即使真的有支持本地電影節之心,暗地里也免不了點算一下自己的收獲。
電影節之“誤讀”,誰之過?
一個多星期的第十屆上海電影節落幕了。那些無法到電影節現場的讀者觀眾們,看了大量的視頻,讀了大量的新聞后,發現,怎么晃來晃去就這么幾張老臉,寫來寫去就這么幾件事情。于是,他們知道了原來上海國際電影節是這樣的啊,是明星們競走的紅地毯,是明星們演說的新聞發布會,于是,大眾眼中的電影節似乎更是一場娛樂狂歡,而不是一個真正的電影藝術的交流平臺。那些真正喜歡電影的小眾,他們無疑失望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怎么還是那么“俗里俗氣”,還是那么“鄉里鄉氣”。然而,真正近距離參與接觸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人知道,電影節還有各種主題論壇:國際電影節主席高峰論壇、增值電影市場——電影營銷與發行革命、中外電影合作投資論壇、中國電影院業投資論壇;還有連續三天的電影大師班和“亞洲新人獎”,為熱愛電影的年輕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還有“電影市場”活動,包括電影交易市場、最具特色中國影視基地展及中外電影項目創投會;還有日本電影周、德國影展、意大利影展、巴西影展等;還有200多部展映影片在上海影城等21家影院放映;還有一個瘋狂而美麗的電影項目——“云南影響”等等。以上不少活動或因主題過于專業,或因探討沒有“嘴仗”,或因出席沒有明星,而讓媒體繞道遠行。

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傳播的渠道中被“誤讀”了。不少記者非常敬業地去摸了大象的鼻子,然后又非常生動形象地把象鼻的樣子告訴了觀眾。媒體之過?但是,記者們認為已經盡全力地把大眾最感興趣的事情告訴大家了。電影節上的記者們是多么辛勤啊,在等待紅地毯前的一個多小時里,有人還在計較著,這些時間可以趕一份稿了;在開幕電影《跟蹤》放映時的幽暗光線里,還有幾位同行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上碼字。電影節上的明星不少,記者們自然忙趕場啦,尤其是扛攝象機的,舉照相機的,紛紛搶占優勢地位,實在不行,就干脆大庭廣眾站在椅子上,其間少不了一些爭執。為了滿足讀者觀眾們的需求,某些媒體可是連“臉面”都搭上了。
上海國際電影節在被認識的過程中“誤讀”了。偶遇一朋友知道我去采訪上海國際電影節,就說了句:“原來你是娛樂記者啊。”剎那,平時自稱文化記者的我不知如何回答。因為我知道在眾人的眼里,電影節似乎已經名正言順地成為娛樂圈里的事情。我們無法責備觀眾讀者們的誤讀,因為他們所知道的關于電影節的一切印象不是媒體們共同為他們勾畫的嗎?也正因為攝影記者們的“高超技術”,文字記者的生動描述使他們對娛樂愈發的感興趣。
上海國際電影節被大眾和媒體“合謀”“誤讀”了?媒體們很無辜,觀眾們更無辜啊。而主辦方就很無奈了,組委會需要滿世界地找明星來提高自己的聲望,驗證自己的“知名度”,若明年請來的明星少于今年的270多位,就大有被指責退步的可能。如此這般,不知上海國際電影節如何真正地進步,如何讓大眾看到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