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65377;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65377;
陜西子洲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腹地,位于榆林市南緣,總面積2042平方公里,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縣#65377;產業布局以薯#65380;豆#65380;芪#65380;?!八拇髩K”為主,農產品豐富;勞務經濟日益壯大,但勞動者素質亟需加強;特色產業已具雛形,亟需發展壯大。
筆者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認為:該縣發展現代農業應建立健全有關機制,并完善配套措施。
一、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 政策體系不配套,機制不健全。在土地承包制方面,重分輕統,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制約了農業產業的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生產;部門多頭管理導致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農田保護、產業統籌布局等重大環節受到制約,許多支農政策落實不夠;農業資金投入總量偏小、投入渠道分散,支農資金不能完全落到實處;人事制度不穩定,農業科技推廣機制不完善,只注重公益性服務組織的建設,對經營性服務組織的建設缺乏投入、管理和促進機制。
2. 基礎設施投入不夠,生產力水平低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不夠,蓄灌排設施不足,無力抵御干旱、洪澇災害,農民靠天吃飯,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很弱;耕地質量不高,中低產田面積仍占總面積的89.4%;鄉村道路#65380;通訊#65380;電力等發展與現代農業要求相距甚遠#65377;
3. 農業科技含量低,科技入戶率下降。一是因公益性服務組織管理體制為“條塊結合,雙重領導,以塊為主”,受經費、精力限制,鄉鎮農技干部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推廣職能缺位;二是對村級技術員、示范戶的培訓扶持力度不夠,新型農民覆蓋面不夠。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科技瓶頸難以打破。
4. 生產規模小,缺乏產業支撐。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少,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生產經營隨意性大,導致產業規模上不去,成本降不下,檔次提不高,特色形不成,沒有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競爭力不強,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瓶頸”。
5. 缺乏物流連鎖,市場體系不完善。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以及各類農村流通中介組織不夠。農產品流通慢,一方面農民有貨賣不出,一方面企業有嘴吃不飽。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思路、措施及建議
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化發展觀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1. 建立健全機制,完善配套措施。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土地流轉機制,通過“農民兩轉”的形式增加農民人均耕地占有率,采取經濟、法制等手段促進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向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加大對經營性服務組織的扶持力度,健全科技推廣機制;健全資金投入機制,形成投入機制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理順關系,完善措施,確?;巨r田的保護與建設落到實處。
2.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設施裝備。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努力打造農業特色縣”的目標,主要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建設步伐;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公路籌資建設和養護機制;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和建設,落實城鄉同網同價政策;治理農村人居環境,繼續發展小城鎮和縣域經濟,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3. 重抓特色產業,推進現代農業。①因地因時,科學動態地確定和培育特色產業。培育、發展和壯大我縣特色經濟,應根據自然資源、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在特色產業培育中,既要主動融入省市的發展格局,又要突出子洲特色,因時因地、實事求是地大膽揚棄,科學動態地確定和培育特色產業,充分利用我縣為“大豆、中藥材和蠶桑等種養基地縣”的優勢,加大對農產品尤其是兩薯、大豆的精深加工的研發,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扶持特色產品的發展。經過篩選確定的特色產業項目,要制定好具體發展規劃,出臺配套的扶持政策措施,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爭取獲得更大的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②整合資源、優化布局,不斷拓展特色產業發展空間。隨著子靖、子吳高速公路的開工和交通樞紐的逐步改善,我縣發展潛能將得到進一步釋放,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和市場轉移已成可能。要根據區域特色合理準確地定位,齊心協力地優化產業布局,及時認真地處理好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防止低層次重復建設、無序競爭,既保護資源、降低成本,也維護企業效益和促進社會效益的實現。
③扶持企業,建好基地,不斷壯大特色產業規模。要依托龍頭企業,建好基地,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在駝巷、裴家灣等鄉鎮建立“兩薯”基地;在苗家坪、城關等鎮建立無公害蔬菜基地;在何集、老君殿、磚廟等鄉鎮建立養蠶示范基地;在馬蹄溝、電市等鄉鎮建立優質黃芪等中藥材基地;在槐樹岔、周鹼等地建立大豆生產基地等。在為企業提供充足原料的同時,又壯大特色產業規模。
④加大投入,精心培育,不斷增強特色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我縣特色產業做不大一個重要的癥結在于科技投入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乏力。為此,建議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的投入體系,在增加財政對科技投入的同時,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源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要穩定和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理順管理體制,積極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保鮮儲運技術,農業降耗增效技術、食品安全技術和設施農業技術,走農科教結合的路子,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⑤打造品牌,提升檔次,著力提高特色產品市場競爭力。特色產業的競爭力要通過企業實現,而企業的競爭,最終是產品之爭、質量之爭和品牌之爭。品牌是企業的招牌、產品的名片,是構筑特色產業基礎。就我縣而言,首先要加強推進品牌戰略的組織領導,加強宏觀指導、政策扶持,努力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實施,全社會共同推進”的格局。二是要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努力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打造強勢產品,并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產品的知名度。三是對已獲得國家、省、市名牌產品的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并給予優先列入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計劃。以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帶動特色產業發展,提高產品市場的競爭力。
4. 加強體系建設,穩定科技隊伍,提高農民素質。逐步提高科技人員的人均事業經費水平,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的推廣投入,建議對科技人員管理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確保所有科技人員專職從事農業科技推廣。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建立上有科研機構,下有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專業農戶、示范農戶,以技術員為主體,以示范戶為補充的技術傳播網絡。加快經營性服務組織的建設,同時要擴大新型農民培訓范圍,保證培訓質量,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能致富”的新型農民,切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發展后勁。
5. 加強信息建設。建立縣、鄉農業信息網絡互聯中心,確保信息通暢、快捷,增強信息服務功能。
6. 健全市場體系,發展物流產業。發達的物流產業和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市場服務,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鼓勵發展產品超市等。
7. 完善農業保險,防范農業風險。要加強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應急體系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積極發展農業保險,促使農業保險融入社會化保險機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探索產業發展基金的儲備及應用機制。努力提高農業抵御市場、自然雙重風險的能力。
特色型現代農業必須立足一個“特”字。因為特色產業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可能也不應該有任何規定性模式。只能立足自身特色資源,發揮本地自然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群眾為依靠、以規模為基礎、以效益為核心發展特色產業。以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特色型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子洲縣蠶桑園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