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川本土作家,近年來我老在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四川作家的小說總是老氣橫秋的,缺乏相應的文本意識和創新精神?為什么在新時期文學的多次大潮中,難見我們四川作家弄潮的身影?究竟是什么桎梏了我們的創作活力和思想活力,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遠離文學的風暴中心,抱殘守缺,面目和內心都蒼老憔悴?對此,阿來先生給出了一個關于“格局”和“視野”說法。我認為阿來說得對,他切中了我們四川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的某些要害:當我們都把自己的文學創作看作邊緣的時候,怎么能進入文學的中心?當我們一雙眼睛成天只盯著國內某些名家在干什么,始終亦步亦趨地追趕著國內文學浪潮的時候,又怎么能領中國文學創作之先?更何況我們四川的小說創作因為地域和文化上的原因,還有很多先天不足:陰柔有余陽剛不足;機巧有余大氣不足;聰明有余智慧不足;諧謔有余莊重不足。等等。這種種“小不足”便造成了四川小說創作的“大不足”:虛浮、輕飄、保守、落后,難得有領潮之作,更難得有振聾發聵之作。
我們都墮入了一個歷史的怪圈:坐井觀天,難出夔門。
當然,現在的小說是越來越難寫了,越寫越叫人迷茫了。在經過幾次新時期文學大潮的沖撞和洗禮后,似乎該走的路別人都走了,該修的房子別人都修了,我們已經很難在那塊狹小的地盤上找到自己的路,修起自己的房子了。更讓人惶惑的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喧囂和輝煌退去后的慌張的混亂與無序:尋根派作家早已沉寂遠去,新寫實派作家尚在茍延殘喘,先鋒派作家正忙著轉型,新生代作家雖然風起云涌,但有太多的非文學因素。特別是近來幾位過去卓有成就的先鋒派作家的轉型作品,讓人看了非常悲哀:他們竟把自己多年才磨礪出來的小說的優秀品質丟棄了,他們在向現實轉型,在向讀者和市場靠近時,已變得平庸,甚至是庸俗。所以,評論家李敬澤在對2006年的中國小說創作進行觀察和思考時才說:“我們現在已經失去了藝術志向”,“文學在公眾輿論中,成為備受踐踏和質疑的對象”,“我覺得那是公眾對作家放棄文學信念的懲罰”。他甚至還認為,我們有些作家已變得“懶惰”,已在“藝術上麻木”,已開始在小說創作的藝術追求上借“轉型”或者“回歸”之名“退卻”!這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小說創作問題。但要在目前浮華散盡、到處都是輝煌廢墟的文學沙場上殺出一條血路,構建自己的高樓大廈,又談何容易?這可能是目前未成名的寫作者最大困厄和最大的悲哀了。現在寫小說不僅需要才華,更需要勇氣。要勇敢地面對那么多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文學和非文學的東西,這確實很艱難,很悲壯。
但小說畢竟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定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需要的是創造,是進步。艱難也罷,悲壯也罷,我們都得上路,都得前進。退卻肯定是沒有出路的,退卻只能淹沒在他人筑建或遺棄的廢墟里腐爛,只能迷失在自己抱殘守缺的荒草叢中死亡;只有前進,只有去先輩的森林里徜徉,吸取一些東西,拋棄一些東西,堅守一些東西,創造一些東西,我們才有希望。盡管這希望很是渺茫,但它畢竟是東方的一片曙色,足以讓我們心儀向往。
當然,《龍門樹》和《1945年的湖》還寫得很幼稚,可它們貫注了我對小說的某些思考,凝聚了我對小說某些品質的追求,即使它們是幼稚的失敗的,我也內心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