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的成長與發展,與成都軟件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更彰顯了成都發展軟件產業的思路。
繼制造業大規模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之后,西方發達國家又開始將服務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與成本競爭壓力,迫使發達國家企業改變業務流程并進行戰略性資源重組,IT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成熟,使軟件與IT服務外包產業快速實現離岸,這也成為制造業轉移高峰之后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
印度無疑搶得了先機,在全球軟件與IT服務外包產業的離岸總量中,印度占有50% 的份額。而中國正成為被國際服務業關注的又一重點。北京、上海、大連、深圳、西安、杭州等城市,紛紛動作起來,力爭成為國際服務業的重要承接地,以形成本地區新的經濟快速增長點。
在此背景下,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以下簡稱“軟洽會”)應運而生。2007年4月19日~21日,第五屆中國國際軟件洽談會將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軟洽會歷經了四屆,《計算機世界》報也關注了四年,現在的軟洽會已經成為中國西部國際化水平最高的軟件行業盛會,每年均邀請到百余家境外軟件廠商參會洽談。軟洽會的成功,與成都軟件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更彰顯了成都發展軟件產業的思路。
孵化篇
“一號工程”里試水
2002年5月,當成都市貿促會把在成都主辦一個高規格的多邊國際軟件會議的報告提交到成都市政府相關領導手中時,貿促會負責人的心還是懸著的。
“我們當時心里是沒什么底的,因為當時發展軟件業在成都并不是重點。”回憶起提交報告時的情景,成都市貿促會負責人坦言當時并不自信。在談到原因時,他說,“雖然從2001年起,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就都把IT產業確立為推動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號工程’,但當時的重點方向是集成電路設計,軟件企業的聚集程度不高。”
但是,成都市貿促會仍然希望推動成都軟件的國際交流活動。“我們之所以最終決定把申請報告提交到市政府,是因為我們在認真研讀了省、市政府關于發展IT產業的規劃后,認為軟件將是成都IT產業發展中增長潛力巨大的一個領域。從人才、人文和人居等方面來衡量,成都均具備發展軟件產業的優勢。”成都市貿促會負責人表示,“軟件業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產物,屬于智力密集型行業,不受地理區域制約,在成都發展有科技、人才、資源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軟件業理應成為成都‘一號工程’中的重要內容。”
軟洽會揚鞭策馬
也許當時成都貿促會確實看到了成都發展軟件的機會,但他們其實并不是非常確定軟件業真正適合成都,對成都發展軟件該走怎樣的路也難以定奪。“當時,大家都僅僅是有那種感覺以及一些表層的分析,并沒有經過全面、清晰的理性思考,”一位觀察人士這樣分析道,“但隨著成都在科技實力、人才資源、軟件產業規模、軟件發展環境等各方面優勢的逐漸凸顯,各方目光才聚集到發展軟件業上。”
其實,該觀察人士的觀點從第一屆軟洽會就能得到印證。在成都市貿促會向成都市政府提交的《關于2003中國國際軟件研討會暨軟件合作洽談會的匯報》中,記者發現,當時會議的目的還只停留在“加強成都對國際軟件業發展的了解,為本地軟件業打造國際交流和合作的平臺,開拓軟件企業對外合作的渠道”。據一位當時參會的成都某媒體記者回憶,第一屆軟洽會的官方宣傳中也只是特別注重其“國際性”的宣傳,特別是對參會國際人士數量的宣傳。
據成都市貿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成都打造軟洽會的想法始于2001年在成都舉行海峽兩岸軟件高峰論壇之后。2001年11月,成都市貿促會在中國貿促會的支持下,聯合我國臺灣省中華軟體咨詢協會與臺灣對外貿易協會,在成都舉行了海峽兩岸軟件高峰會暨軟件開發合作洽談會。這次會議不但讓成都認識到軟件產業的發展潛力,更激發了貿促會舉辦國際軟件會議的“沖動”。
2002年,成都市貿促會開始思考,如何延續海峽兩岸軟件洽談會的良好效果,將雙方交流活動向多邊方向發展。恰逢此時,中國貿促會也提出了服務地方經濟、支持西部發展的工作思路。于是,成都市貿促會向中國貿促會申請,希望能在成都舉辦首屆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時任中國貿促會經濟信息部部長的于曉東回憶,成都方面的申請得到了中國貿促會的大力支持,他們也將邀請境外軟件企業參會作為其全球14個辦事處當年的一個重要任務。
2003年3月26~27日舉辦的第一屆軟洽會邀請到了美國信息行業協會、美國紐約軟件行業協會、韓國軟件行業協會,以及我國臺灣省中華軟體咨詢協會的會長和會員企業的60余人參加。時任計算機世界傳媒集團副總裁、現任計算機世界傳媒集團總裁劉九如在參會后也表示,那是他在國內參加的國際來賓數量最多的軟件會議。
現在看來,雖然首屆軟洽會給人以“高水平、高規格、國際性”的印象,但對成都軟件產業的發展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直接推動作用,不過它還是大大增強了成都繼續辦好軟洽會的信心。成都市貿促會負責人表示,第一屆軟洽會之后,政府更加重視利用軟洽會的平臺發展軟件產業,市政府領導親自帶隊,領著相關部門及本地軟件企業到印度和日本考察,學習發展經驗,宣傳成都軟件。
2004年初,在匯聚了大部分入駐成都的國內外知名軟件企業的IT企業新春沙龍上,就第二屆軟洽會的相關情況,成都市貿促會、成都市高新區和成都市信息辦三部門聯合向與會的IT企業展開動員。
2004年4月1日,成都市政府正式頒布施行了《成都市鼓勵軟件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對整合全市資源共同促進軟件產業發展進行了分工。《意見》規定,市科技局重點對軟件企業的重大科技攻關、關鍵技術開發與推廣、成果轉化、共性技術開發支撐平臺和孵化器建設進行支持;市經委重點對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技術改造、軟件成果的產業化和企業技術中心進行支持;市信息辦重點對軟件公共應用基礎平臺、軟件產品應用、市場推介、專項招商、軟件外包及軟件企業的國際資質認證等進行支持;成都高新區作為全市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要大力構建以軟件研發、測試、驗證為重點的技術支撐平臺。《意見》的出臺和實施,進一步展示出成都大力發展軟件產業的決心。
蛻變篇
2006年舉行的第四屆軟洽會應該算是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軟洽會有了兩個重大轉變:一是隨著在這一年中西部地區首個軟件外包聯盟——成都軟件外包聯盟的成立,以及一直看好成都本土軟件發展環境和市場潛力的美國電子競技公司總部(GGL公司)中國總部落戶成都等事件的發生,標志著軟洽會在推動成都軟件產業發展上已經有了實質性的直接成果;二是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正式同意作為軟洽會的主辦單位,這不但大大提升了軟洽會的會議規格,也使得軟洽會的影響力得到很大提高。
摸著石頭過了河
在主辦方提供的資料中,記者發現,在“歷屆軟洽會主要成果”部分,只有第三屆和第四屆有內容,第一屆和第二屆的成果都被省略了。這無疑是軟洽會探索初期階段的尷尬所在。
“剛開始的時候,應該說是比較困難的。”回憶起軟洽會的發展歷程,成都市貿促會負責人感慨萬千,“別的倒沒什么,最為苦惱的是不知道如何利用會議平臺去服務成都軟件產業。”
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后,從2004年開始,軟洽會的承辦機構由最初的成都市貿促會一家增加到成都市貿促會、成都市高新區、成都市信息辦三家,三家單位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職能分工,去努力促成“會議服務產業”的目標。譬如,在第三屆軟洽會期間,成都市高新區就緊緊抓住軟洽會上知名軟件企業云集的契機,在機場路兩側設置了“天府軟件”的刀旗廣告,在會議主會場設置了6個高新區的宣傳展板,向參會代表提供成都高新區和天府軟件園的招商資料。多渠道、廣泛宣傳成都軟件產業發展新思路,多方位、全面展示天府軟件園新形象,并且特別安排了100余位參會代表實地考察西區出口加工區和天府軟件園,為樹立“天府軟件”品牌、吸引企業到高新區投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使得軟洽會的“直接效應”越來越彰顯。“以軟件產業為中心一直都是軟洽會的核心所在,這種意圖正變得越來越清晰,而實施的措施也越來越流程化、規范化。”成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勇表示。
產業發展漸入佳境
在成都市貿促會歷年提交到市政府的有關軟洽會的總結報告中,有一項建議是每次都要涉及的,那就是建議市政府力爭邀請到信息產業部、科技部、商務部、國信辦等國家部委作為大會主辦單位。成都市貿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連市承辦的中國國際軟件交易會(軟交會)之所以在活動規模、影響力等方面都位于全國前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信息產業部、科技部、商務部從第一屆開始就作為軟交會的主辦單位,這無疑大大提升了軟交會的起點和號召力。軟洽會要真正成為面向全國和世界的國際大會,爭取國家部委的更多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為了獲得相關國家部委的支持,軟洽會走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路。一位熟知內情的成都市政府官員告訴記者,從2003年的第一屆軟洽會開始,成都市政府就向一些部委發出了邀請,但總是被告知“很難支持”。2003年,成都市相關領導還曾專門帶隊前往北京,邀請某部委作為大會的主辦單位,但同樣遭到了該部委的婉拒,原因是成都軟件產業當時的聚集程度和發展規模,即便在西部城市中也不是最突出的。在第四屆軟洽會,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正式同意作為軟洽會的主辦單位,這無疑給了軟洽會極大的鼓舞。“2006年,成都軟件產業總算是揚眉吐氣了一番。”該官員笑稱。
歸根結底,軟洽會之所以能夠獲得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支持,其實都源于近年來成都軟件產業的飛速發展,源于成都軟件產業本身的成績。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06年,成都市軟件產業產值達180億元,同比增長32.91%;軟件出口收入達5000萬美元,同比增長59.28%;全市現有認證軟件企業達450余家;認證軟件產品達到342個;擁有集成資質企業102家;開展CMM/CMMI認證的軟件企業30家;從業人員達到6.5萬余人。
成都軟件產業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幾年內獲得飛速的發展,還應歸功于政府和相關部門對發展軟件產業的長遠規劃以及清晰的發展思路。
成都的軟件“野心”
2001年,一個被稱為“611”的成都市新世紀“一號工程”問世,成為當時成都電子信息產業未來發展的目標。該工程的主要內容為:“十五”期間,成都要重點建設六個基地,即國家信息安全產業化生產基地、西部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通信產品研發生產基地、集成電路設計生產基地、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教育基地、軟件產業化研發生產基地;一個市場,即西部電子產品交易市場;一個中心,即西部網絡交換和信息服務中心。借助該工程,把成都打造成“中國西部硅谷”的口號也被提了出來。
然而,建成中國硅谷的口號其時正風行于神州大地,一個個的項目隨著網絡泡沫經濟的來臨逐漸被人們遺忘,成都的“西部硅谷”也不例外。
2004年,由于軟件的緣故,印度的班加羅爾開始備受矚目。于是,誰將成為中國的班加羅爾也被正式提出。巧的是,2004年成都確立了加大力度發展軟件產業的決心,也是在這一年,成都軟件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然而,世界總是不斷發展的。隨著中國軟件業的快速發展,一個關于“中國是否需要班加羅爾”的話題在業界熱烈地討論起來。這時,中國軟件業重新開始了對自身定位的思考,成都軟件同樣如此。
“經歷了‘打造西部硅谷’、‘打造中國的班加羅爾’等摸索,成都逐漸摸清了自身發展軟件產業的定位,長遠目標也日漸清晰。” 成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勇表示。據他介紹,根據現實狀況及發展趨勢,成都把自身在全球軟件發展中的定位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要把成都打造成世界軟件名城;接下來,要把成都打造成全球著名軟件企業的主流聚集區;最后,要把成都發展成全球軟件產品及服務的主要提供地,徹底實現從“成都制造”向“成都創造”的轉移。
產業在不同階段的定位轉移,充其量只能作為一個遙遠的目標,在實際的發展當中,往往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為此,在基于定位的長遠規劃之下,成都還制訂了2007年~2015年的軟件業具體發展目標。
“我們把發展目標劃分為三個坐標,分別是2007年、2010年和2015年,”劉勇為記者介紹了這一發展目標,“2007年,我們要實現軟件產值260億元,實現軟件出口超過2億美元,軟件從業人員超過10萬,軟件人員人均產值達到25萬元,通過CMMI3級認證的軟件企業達到25家,通過CMMI5級認證的軟件企業達到5家;2010年,我們要實現軟件產值800億~1000億元,實現軟件出口超過5億美元,軟件從業人員超過20萬,軟件人員人均產值達到50萬元,通過CMMI3級認證的軟件企業達到60家,通過CMMI5級認證的軟件企業達到10家;2015年,我們要實現軟件產值3000億元,實現軟件出口超過10億美元,軟件從業人員超過30萬,軟件人員人均產值達到100萬元,通過CMMI3級認證的軟件企業超過100家,通過CMMI5級認證的軟件企業達到20家。”
為配合成都軟件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和發展目標,成都還制訂了一整套實施戰略和具體措施。“概括起來,就是‘一個面向、兩大戰略、六個重點、五大平臺’,”劉勇表示,“這就是我們的具體打法。”
劉勇介紹道,“一個面向”即面向市場,包括國內和國外軟件市場。“兩大戰略”即國際化戰略和大企業戰略。國際化戰略從營造成都軟件的國際化環境以及促進軟件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等方面入手,促進成都軟件發展的國際化水平。大企業戰略包括三大策略:集中資源“扶大”一批,主要針對本地企業;政策引導“聚大”一批,單個企業在短期內不能“扶大”,通過政策引導若干個企業聚合成企業集團,再進行“扶大”;鎖定目標“引大”一批,引的對象主要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軟件企業。“六個重點”是把軟件外包、數字娛樂、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信息安全、集成電路等六個方向作為軟件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五大平臺”即通過建立技術支撐平臺、教育培訓平臺、軟件外包業務平臺、軟件企業融資平臺以及政府服務平臺,配套支持軟件產業的發展。
在成都為軟件產業發展構建的政府服務平臺中,成都市相關政府部門還推出了一種被稱為“三零服務”的措施。措施規定,相關政府部門在為軟件企業服務過程中,要實現“零距離服務、零延時服務、零庫存服務”。誠然,產業的良性發展不能完全歸功于政府,但是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一個服務型政府的存在,對產業的發展無疑是必不可少的。顯然,本文中的成都軟件產業已經幸運地擁有了這個至關重要的發展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