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我國發布的關于農村建設的1號文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了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強調了信息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各地也紛紛針對自己的特色,展開了不同層次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在這種國家倡導、地方實踐的新形式之下,如何找到下一個著力點,如何加強新農村信息化建設以及服務好農民、農民工成為近期的關鍵。
作為長期關注三農問題以及農民工問題的信息化專家,國家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在這些方面研究頗深。近日,本報執行總編孫定與周宏仁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信息化重點服務四類農民
主要觀點
本報執行總編孫定
信息化專家周宏仁
8億農民都普及信息化是不現實的。除了各種協會之外,農村青少年、農民工階層和農業生產大戶也是農業信息化應該首先服務的對象。
孫定:信息化已經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不少作用,目前集中在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以及村務管理和農村文化四個方面。但是,我們也看到,農村信息化建設中還存在涉農部門太多、資源浪費、低層次重復建設的問題,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周宏仁:出現問題并不一定就是壞事,這起碼說明大家對新農村建設富有熱情。當然,出現這些問題也有很多原因,最根本的還是我國幅員遼闊,農村面積廣大,東西部差距大,很難有一個統一的信息化規劃諸如電子政務那樣的頂層設計出現。
從我國政府的主張來看,這些年發布的文件中都強調了戰略意義,比如“十一五”規劃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等,國家是希望從戰略上入手,讓各地從實際出發,發揮典型示范的帶頭作用。最近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也準備出臺相關文件,加強對農村信息化的指導。
毫無疑問,三農問題是國家信息化關注的戰略重點。我想強調的一點是,信息化不是靈丹妙藥,不可能解決三農所有問題,所以在研究農業信息化時,必須研究農業自身的改造。
信息化能為這種改造做什么?一個是提供引導信息,幫助農民成為農業經理;二是提供引導信息,幫助農民成為各種生產經營公司的經理,鼓勵農民成為民營中小企業家。
孫定:你的意思是這種改造是現代化農業的一種表現,把農業改造成為自動化、信息化程度高的農業生產。這是現階段農村對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也是信息化發展到農村之后,因地制宜的一種變化。那么你認為,在現有形勢下,農業生產方式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衡量信息化的作用?
周宏仁: 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土地向少數農民集中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
美國從1935年到1985年的52年中,家庭農場平均面積由834畝增加到2772畝。土地向少數農民集中以后,農業生產專業化提上議事日程并且得到了發展,規模經營得以實現,最終實現了農業的工業化。
從這個角度來講,農民在一個現代化的農業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農民,而是一個農業經理,他負責管這塊土地,什么時候翻耕、什么時候經營,他來聯系,這里面就要大規模地應用信息化技術,離開信息技術就可能運轉艱難。
我們現在的農業信息化,已經體現出了“信息化不能受地區、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去年我在甘肅平涼考察時發現,在這個相對落后的地區其信息化發展一點也不慢。在當地,農民自發組織成立蘋果果業協會,在互聯網上查看科技信息,提高當地的生產水平。同時在收獲的季節廣泛收集市場信息,高賣低囤,增加會員們的收入。這種有組織的行為,使原始的個體經濟變成產業經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要考察信息化手段應用得是否恰當,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要看信息化是否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第二要看是否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第三要看能否增加農民收入。
孫定:你剛才說的果業協會的案例在全國有很多,我們的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有各種成熟的蔬菜協會分析市場,指導農民銷售,他們應該是農村信息化重點服務的對象之一。除了他們,信息化還應該照顧到農村的哪些人群?
周宏仁: 以目前的條件看,不可能8億農民都普及信息化,這是不現實的。信息化服務的人群也要有所側重,除了這種協會之外,還有農村青少年、農民工階層和農業生產大戶。
農村青少年是農村的未來,要培養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消除數字鴻溝;農民工階層在收入、觀念以及能力上,都是農村中最活躍的階層;而農業大戶是新成長的階層,這幾類人群要重點服務好,才能發揮信息化示范帶頭作用,從而普及農村信息化。
要做到些,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很重要。要盡快做到家家通電話、村村能上網,更重要的是應該利用我們國家已經有的教育網絡,保證農村每一所小學和中學都能選用適當的方式接入互聯網。同時開發適于農村青少年的網上內容,讓農村青少年享受到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學服務,和城里的孩子撐握同樣的信息技能,了解和接受外界新的知識和觀念,還要把與三農發展相關的信息和知識送到農民手中,特別是農村青少年的手中。
針對農民工,也要有針對性地實施信息化,這是我國農村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他們要按需定制信息化服務。
農民工服務不容忽視
主要觀點
農民工是城市夾縫中的國民,是信息化必須關注到的群體。建立一個專門針對農民工的信息服務體系,對我國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而深遠。
孫定:談到農民工問題,我注意到你這幾年一直在研究,并且在不同場合呼吁社會關注農民工。就你這幾年的研究調查來看,目前我國農民工在社會中處于什么地位,信息化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
周宏仁: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在我國13億人口中,有2.5億為農民工和準農民工,跨省流動的農民工人數達到1.2億。農民工占農村總勞力的40%左右,因此,農民工問題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系列問題的焦點,三農問題、和諧社會、就業、城鎮化、社會組織與管理、產業結構調整等都要解決農民工問題。
農民工目前的狀況并不好,它是城市夾縫中的國民。由于歷史的原因,他們存在于市民和農民之間,兩頭都不著邊。我們要換一換工作思路,對外來人員的流動管理要從服務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監管。比如在城市管理中建立登記檔案,為外來人員提供就業、培訓等信息,既提供了服務,也掌握了相關的農民工信息。但是要建立全國性的系統平臺難度很大。
孫定:農民工數量之大已經關系到我國和諧社會的建立。現在針對農民工的信息服務還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周宏仁: 我國農民工面臨八大困難。第一是就業問題,第二是培訓問題,第三是社會保障問題,第四是權益維護問題,第五是子女入學問題,第六是文化生活問題,第七是土地流轉問題,第八是政治參與問題。
這八大困難中都包含信息采集不足、流通不暢、利用不充分引起的問題。信息化不能解決農民工的所有問題,但是,肯定有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信息化可以是一個切入點,促進政府相關業務流程的規范化和優化,使許多原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可以比較容易地做到。
我國信息化建設,決不能忽視農民工群體,應當建立一個專門針對農民工的信息服務體系,這樣一個信息服務體系是覆蓋面最廣、影響面最寬、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對我國現代化進程意義重大而深遠的信息系統工程。
孫定:我們現在有沒有已經建設好的專門針對農民工的信息服務體系,包括官方的和來自民間的?
周宏仁: 去年,我在甘肅考察時發現,甘肅平涼有一個區的勞動局設有農民工服務中心,可以請外來用工單位與準備外出務工的農民面談,也可以組織相應的培訓,效果不錯。如果在農民工走出去之后,還能繼續保持聯系,建立包括職業、收入等信息在內的檔案并全國聯網,那就是一個巨大的網絡,價值會非常可觀。但是,政府部門對農民工的服務,現在多數還局限在“出政策”上。
杭州有一個農民工的商業網站,叫新農門,正在摸索運營模式,目前已有風險投資介入。這個網站開展農民工培訓,為用工單位尋找合適勞動力,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同時,該網站還與一些法律部門合作,隨時為農民工服務。
無論是那種模式,在建設面向農民工服務體系時,都要有一些原則。比如面向農民工,實現流程融合,促進服務和管理規范化;也應該面向決策層,為政府制訂農民工相關政策提供建議;還應面向未來,實現業務系統間無縫連接,對農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務,讓他們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
服務三農只需建兩個網站
主要觀點
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上,只需要建兩個網站就可以了,一是為各種農產品提供最新的生產技術信息和知識的系統,二是覆蓋國內、國際市場的各種農產品市場信息,特別是價格信息的系統。這兩個系統主要解決農民怎么種與怎么賣的問題。
孫定:我國目前農村信息化建設有些無序,主要表現在:一是網站林立,從省、市、區、縣乃至一個村都有網站,但是內容大同小異,原創很少;另外一個是資金浪費,每個地區都有資金投入,無形中減弱了資金的效用。如何在農村信息化中避免這些問題,使政府的政策落地,促使各類信息服務發揮實際效用呢?
周宏仁: 我國現在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需要整合,而不是盲目地建設內容趨于雷同的網站。這就是電子政務中的資源整合。比如現在農業方面,訪問量最大的不是農業部的網站,也不是各省市設立的官方網站,而是一個深圳的農業網站,這就說明了問題。
我認為,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上,只需要建兩個網站就可以了,這兩個信息系統的需求較為緊迫:一是為各種農產品提供最新的生產技術信息和知識的系統,二是覆蓋國內、國際市場的各種農產品市場信息,特別是價格信息的系統。這兩個系統一個解決農民怎么種的問題,一個解決農民怎么賣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基本上覆蓋了三農信息服務的重要方面。而且,只建設這兩個網站,資源可以有效整合,并且具有權威性,信息也值得信賴。
孫定:從我國互聯網的發展來看,當初也是通過政策引導,積極扶持商業網站,才有了今天的互聯網規模。在面向三農信息服務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積極引入多種商業模式?
周宏仁: 政策引導,扶持商業機構,這是肯定的,農業和農民工的信息化市場不能僅僅靠政府引導和投入,還需要多方支持,逐步加快這兩類市場的興起。我在地方調查時發現,吉林省涉農的信息服務熱線,有巨大的專家庫作為后盾,給農民提供實際的幫助,為農民解決了問題,農民也樂意撥打熱線。這說明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勵機制,就能引導市場創新,做大企業、培養新興市場。
再比如建立面向農民工的信息服務,首先要取得他們的信任,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面對的人群也不一樣,如何打消他們的戒心至關重要。接下來就是將服務做到位、做踏實。這不是說因為市場巨大,就可以忽略信息服務的本質。提供一個有用的信息服務,農民工也樂意支付費用。如果按照1.2億人口算,每個人只要支付一點點費用,這個市場就會相當大。
無論是面向哪種人群提供服務,做好了市場都會非常巨大,其中都會隱藏巨大商機,并且還能為國家減輕負擔。
周宏仁簡歷
畢業于北京航空學院。1984年6月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1984年10月調至國家計委工作,負責我國國家經濟信息系統的建設工作。1990年5月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工作,負責全球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方面的發展研究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工作。
2002年1月起任國家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和常務副主任。2003年7月兼任聯合國信息與通信技術工作組高級顧問和上海市第三屆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
采訪手記:農民工的代言人
周宏仁是一位性情中人。
在談到農民工問題時,他比較激動,這來源于他對農民工辛苦生活的深刻體會。在和本報執行總編孫定的對話中,他說著說著就會聲音哽咽、眼睛潮濕。
這絕對不是失態,或者是做秀,而是實實在在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這是對國計民生的擔憂,也是對具體人群遭遇的同情。
作為國家信息化首屈一指的專家,他曾經在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講過課,也曾因為在聯合國工作期間對全球信息革命與信息化的見識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過聯合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官員的高度評價。
而此時,面對媒體的深度交流,他毫無遺漏地表現了感情。此時,在我們面前的周宏仁,不是一個官員,而是一位對社會具有高度責任心的學者。
周宏仁現在為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事務繁忙,但他仍舊經常出去調研,在各地考察。他對農民工的關注以及在這個問題上傾注的熱情超乎常人。印象中,只要有機會,他就會談到農民工問題,希望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就像他說的,“這類人群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這類人群太需要被關注了”。
剛柔相濟,理性和感性并存。我們的信息化專家、學者和官員能有這樣的品性,對于中國的信息化建設是相當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