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睡眠
大腦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它能告訴你周圍發生了什么事情,你可以用大腦命令你的身體甚至命令別人的身體去做事,也能讓你感覺疲憊需要睡眠,但大腦做的遠遠不止這些。
你的大腦里有你珍貴的記憶,有你的夢,有你對未來的希望和你關心愛好的那些事。你的大腦里有你喜歡的氣味和色彩;你的大腦幫你欣賞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這都是好的一面。但同時它也產生恐懼,尤怨那些不太好的感覺。

其實,正是你的大腦產生的這些思維和感覺使你與眾不同,是你的大腦使你不僅僅是活著,而且是作為“你”活著。
大腦至少有兩套系統在調控睡眠。其一是人們熟知的睡眠—覺醒中樞,位于下丘腦,調控機體24小時的生理周期。但目前還不能確定它是怎樣向機體發出睡眠或清醒信號的。
如果人們不顧睡眠—覺醒周期而整夜不睡,那么機體的平衡就會被破壞,這時第二套監控系統就開始發揮作用了。它的主要作用是追蹤睡眠到底短缺多少,然后盡最大努力把欠下的睡眠債“補”回來。關于這種調控系統人們知之甚少。有一種被稱為腺苷的物質可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清醒狀態下腦細胞排出腺苷,多到一定程度后人就會感到困倦。當機體最終入睡后,腺苷又被攝取回腦細胞。當人再次清醒過來以后,腺苷又再度被釋放出來,如此周而復始。咖啡之所以提神,正是由于咖啡因能夠阻斷腺苷的抑制作用。
美國腦科學研究專家最近報告說,他們發現人類有個總開關控制睡眠。這個開關位于大腦深處一個微小細胞團上。打開時,大腦中所有與覺醒和意識有關的細胞均被關閉。反之,當開關關閉時,大腦則處于覺醒狀態。當然,使人感到困倦、不知不覺地產生睡意的根本不是這個開關,而是另一個正在探索之中的、類似于變光開關的“奇妙的機理”作用,的確是這一新近發現的細胞團將光完全關閉。
睡眠簡歷
所有生物都需要睡眠。有些生物,如人、昆蟲、植物、微生物和許多動物,休息和活動的周期較短;而另一些生物如冬眠類動物,則采取較長時間的不活動方式。然而,盡管睡眠有許多共性,而且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興趣頗深的一個領域,睡眠研究卻只是處于初始階段。
古希臘人所說的許普諾斯是一位充滿神秘色彩的睡眠之神。據說他居住在黑暗的洞穴里,是死神的兄弟,夜神的兒子。與黑暗的這種聯系說明古希臘人對睡眠的誤解,他們誤以為睡眠是一種剝奪大腦意識的狀態。醫生和哲學家試圖解釋這種狀態。
亞里士多德認為食物在胃里分解時釋放出各種熱氣,氣體充滿大腦形成睡眠。十五六世紀以前,充血之說十分盛行。18世紀時充血之說再次盛行,人們認為血液沖上頭部,對大腦構成壓力,造成大腦暫時關閉。
1929年德國精神病學家漢斯·勃格發明了EEG——腦電圖儀。有了EEG(腦電圖儀)后,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克雷德曼和他的學生尤金·阿塞瑞斯基在睡眠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通過觀察嬰兒的睡眠,他們注意到嬰兒的眼球在合著的眼皮下面出現了若干次持續時間較短的頻繁移動,而每次短時間的眼球移動都有與EEG儀顯示的一定的大腦活動規律相符。由此揭開了REM(眼球快速移動)時的睡眠之謎。隨之進行的實驗及EEG儀所顯示的數據表明還存在著另外四種特征明顯的睡眠階段。最重要的是,科學家認識到睡眠中的大腦并不像過去幾百年來人們所設想的那樣,處于被動或不活躍的狀態;相反,大腦選擇睡眠作為健康的必要保證。
人們第一次對睡眠有了正確的認識。
睡眠時間要順應四季變化

根據祖國醫學理論,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需睡5~7小時;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需睡7~8小時;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需要睡8~9小時。順應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
《黃帝內經》說:“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疴疾不起,是謂得道。”唐代大醫藥學家孫思邈即十分強調這一點,他在《千金要方》中說:“ 是以善攝生者,臥起自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又說:“春欲晏臥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臥早起,冬欲早臥而晏起,皆益人。雖云早起,莫在雞鳴前;雖欲晏起,莫在日出后。”認為就寢與起床的早晚,都應當與四時氣候的變化相適應。
由于現代人工作時間的固定性,很難根據四季變化來嚴格調整作息,但對于工作忙碌的都市人來說,應該盡量規律睡眠時間。晚上9時到次日凌晨3時是人體細胞生長最快、也是人類生長荷爾蒙分泌的時間,錯過了這段睡眠的“黃金時段”,就會影響細胞的新陳代謝,從而加快衰老。
對睡眠疾患的認識——失眠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種睡眠障礙性疾患日益成為一個突出的醫療及公共衛生問題而得到人們的關注。根據2005年出版的國際睡眠疾病分類,外在或內在因素導致的睡眠疾病達90余種,其中最常見者如失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在國人中的患病率均很高。一些少見睡眠疾患如發作性睡病等也逐漸被認識。失眠、嗜睡、打鼾、睡眠呼吸暫停等睡眠障礙性疾病的患者“到醫院睡給醫生看”,他們希望通過睡眠中心的檢測、診斷、治療,求一夜好眠。
失眠是最常最常見的睡眠疾患之一,普遍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另外失眠還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形式:
(一)短暫失眠
短暫失眠(經時少于3周)常因突發的生活壓力,短時忠病,跨越時區或暫時性睡眠剝奪等所引起。特點為入睡困難、保持熟睡困難、晨間醒來過早、白天不能入睡等。任何原因引起的焦慮所導致的特別難以入睡情況,常在幾周后恢復正常睡眠形式。這種失眠被認為是由于喚醒水平過高以及生理和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所引起。
(二)慢性失眠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研究會的睡眠障礙國際分類和美國精神科協會制定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對失眠診斷標準的規定,以下是持續慢性失眠的臨床標準:
1、主觀感覺睡眠不好;
2、睡眠時入睡困難和/或夜間醒來后再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睡眠效率低于85%;
3、每周睡眠困難超過3個晚上或更多;
4、失眠持續超過6個月;
5、患者以下白天癥狀至少有一天是由于睡眠不好所致:疲勞、活動能力受到損害、心境紊亂;
6、睡眠紊亂引起明顯的社交和職業能力損害,或有非常明顯的苦惱。
調查,大部分失眠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良睡眠衛生,如把臥室當作工作和生活的場所、開燈睡覺等。不良睡眠衛生會破壞睡眠的正常節律,形成對睡眠的錯誤觀念,引起不必要的睡前興奮,從而導致睡眠模式的紊亂,引起失眠。
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1、定時休息,準時上床,準時起床。無論前晚何時入睡,次日都應準時起床。
2、床鋪應該舒適、干凈、柔軟度適中,臥室安靜、光線與溫度適當。
3、床是用來睡眠和休息的地方,不提倡在床上讀書(休閑類除外)、思考、工作。
4、每天規則的運動有助于睡眠,但不要在傍晚以后運動,尤其是在睡眠前2小時,否則反而會影響睡眠。
5、不要在傍晚以后喝酒、咖啡、茶及抽煙;也盡量避免在白天使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來提神。
6、不要在睡前大吃大喝,但喝一杯熱牛奶能夠助眠。
7、如果上床20分鐘后仍然睡不著,可起來做些單調重復的事情,等有睡意時再上床睡覺。
8、睡不著時不要經常看時鐘,也不要懊惱或有挫折感,應放松并確信自己最后一定能睡著。
9、如果存在失眠,盡量不要午睡,或僅小睡30分鐘。以免白天多睡而擾亂了夜間的睡眠節律。
10、盡量不要長期使用安眠藥,如有需要,應間斷服用,原則上每星期不要超過4次。
睡眠疾患與交通事故
睡眠疾患與交通安全的關系已被逐步揭示。據北京市睡眠疾患與交通安全研究所研究員肖高輝介紹,至今已知的睡眠疾患約有84種,其中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約占60%—70%,我國人群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的發病率為3%,鼾癥率為13%。此類病人由于睡眠時氣道反復塌陷引起呼吸暫停反復發作,致使夜間睡眠低氧、醒覺以及嚴重睡眠結構紊亂,從而時常引起白天過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覺下降、反應遲鈍,而這些都是導致司機引發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是正常司機的3—7倍。美國和加拿大的法律已禁止患該類疾病的人從事駕駛或高空作業等工作。
美國199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年由于各種睡眠疾患造成的直接和間接國民經濟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2005年澳大利亞公布的一項研究同樣顯示,在人口僅有1800萬的澳洲,每年因各種睡眠疾患造成的國家總花費高達1000億美金。
開車上路時,千萬要留意自己身體發出的一些危險信號,當頻繁眨眼、眼皮沉重、精神無法集中、困意出現的時候,最好的駕駛技術就是停車小睡片刻,讓困意徹底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