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過芬芳的蜂蜜”
糖尿病英文原意是“穿過芬芳的蜂蜜”,這種疾病的一大臨床特點就是“尿糖”。幾千年前,人們就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聞起來芬芳四溢。糖尿病可能引發包括失明、心臟病、中風等血管疾病在內的長期并發癥,嚴重時可導致壞疽甚至截肢。
那么糖尿病對我們有何益處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開始一次溯源之旅,而這一次的時間坐標不再是百年,而是千年。現在,讓我們穿上滑雪服,慢慢退回冰河期。
僅有3年的晚冰期
1989年,一支美國遠征隊在格陵蘭島厚達3千米的冰原上打了一個直通底部的洞,由此獲得了過去11萬年間的氣候資料。而距此僅30千米外,一支歐洲的隊伍也在進行同樣的研究。4年后,當兩支隊伍都接觸到冰原底部時,他們的發現再次改變了“快速變化”的含義。
對冰芯的分析發現,晚冰期——這個最后的冰期,僅僅持續了3年時間便宣告結束。從冰期到非冰期的時間不是3000年,也不是300年,而是短短3年。不僅如此,冰芯還揭示了晚冰期的開始僅用了10年。這個過程是如此迅速,以至于科學家們都不再使用“迅速”,而是用“轉瞬間”進行描述。
雖然人類最終生存了下來,但是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對人類,特別是北遷的人類無疑是巨大的災難。他們所具有的生存技能,無論是建造房屋還是狩獵,都毫無用處,不計其數的人在這場災難中被凍死或餓死。考古地點的碳質譜年代分析明確地顯示,這一段時期北歐人口數量迅速下降,人類的活動也明顯減少。
提高血糖含量抵抗寒冷
排除水分,提高糖含量是抵抗寒冷的有效辦法。葡萄如此,林蛙也是這樣,那么人類呢?
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巧合,13000年前冰期的不期而至也能使受害居民的后裔具備獨特的基因特點,從而能排除水分,提高血糖含量呢?
這種理論的提出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是糖尿病極有可能幫助歐洲人的祖先在晚冰期突如其來的寒冷中生存了下來。
晚冰期來臨時,任何抵御寒冷的適應能力,無論這種能力在正常情況下多么不利,都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壽命是活到成年還是早年夭折。
你可以想象一下小部分特定人群對寒冷的異常反應。面對經年累月的寒冷,他們的胰島素供應相對減緩,血糖因而上升,同林蛙一樣,這些能夠降低血液的冰點。他們排尿更為頻繁,以使體內含水量減低。(美國陸軍最近的研究表明寒冷天氣條件下脫水的危害很小。)這些人也許還能夠依靠棕色脂肪燃燒血液中過剩的糖以產生熱量,甚至也許他們能產生額外的凝血因子修復因寒流襲擊造成的組織損傷。不難想象,在嚴寒下他們比普通人更具有優勢,更有甚者,如果他們能像林蛙一樣,只是出現暫時性的高血糖,那么就更有可能活到生育年齡。
廣泛的證據

目前已有證據支持這一理論。
當老鼠暴露于冰點時,它們的身體能對自身胰島素產生抵抗。本質上講,這種對寒冷的反應就是糖尿病。
在天氣寒冷的地區,在較冷的月份里糖尿病的患病人群明顯增多。這就意味在北半球,從十一月到來年二月,糖尿病患者比六月到九月間多很多。
對285 705名患有糖尿病的美國退伍軍人進行的一項研究,記錄了血糖水平的季節性差異。研究人員注意到他們的血糖水平確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迅速攀升,同時在夏季達到低谷。更有說服力的是那些生活在氣溫較低、季節性溫差較大環境下的研究對象,其冬季和夏季血糖水平的差異更為明顯。看上去糖尿病似乎與寒冷有著某種深層次的聯系。
植物微生物的方法,
為人類所用
到目前為止,對于人體對寒冷的反應與I型或II型糖尿病易感性間的關系,我們還不甚明了。但我們確實了解到,一些今天看似有害的基因卻有助于我們祖先的生存和繁衍,如血色病和鼠疫的關系。因此回顧歷史、放眼未來,那些我們今天討厭的基因,或許曾經或者將來能給我們帶來好處。
冰期時,在一個有大量棕色脂肪的人身上,如果出現暫時性的糖尿病癥狀,情況又將如何?由于食物短缺,人體內的血糖水平已經很低,而棕色脂肪還會將大部分血糖轉化為熱量,因此即使在只有少量胰島素的情況下,冰期時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也可能永遠不會達到警戒水平。但是現在的糖尿病患者只有很少,甚至沒有棕色脂肪,他們也不生活在常年寒冷的環境中,因此血液中的糖分無法得到有效利用和代謝。其實對于病情嚴重的糖尿病患者而言,無論其吃多吃少,只要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都會感到饑腸轆轆。
加拿大糖尿病基金會一直資助多瑞從事關于林蛙冷凍現象的研究,因為他們知道,雖然目前還不能在晚冰期和糖尿病間建立起確切的聯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從自然界中尋求對付高血糖的解決之道。耐寒動物如林蛙,恰恰是運用高血糖的抗凍特點成功生存了下來,或許林蛙控制高血糖并發癥的方法也能夠為我們治療糖尿病提供線索。植物和微生物適應極端寒冷的方法如果為我們所用,一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于糖尿病、血糖、水和寒冷間的聯系,我們顯然還要走過一段漫漫的探索之路。(本文摘編自《病者生存》一書,廣西科技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