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進一個恬靜的院子,清新的花草香氣撲面而來,一位和藹硬朗的老人笑臉迎了上來。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采訪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展開了。
他叫王鼎。今年63歲的他,曾經是名教育和新聞工作者。生長在藝術世家的王老師,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在繪畫上有著一定的造詣。20歲參加畫展時,獲得了國畫第一名。調回教育部門工作,一步一步走來,由教導主任、校長,再到局長。直到2005年退休,他一生忙碌了整整42年。
他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什么不好,相反他認為,任何事情都難不倒他,包括疾病。就在1996年,因為眼睛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后才得知自己已經得了糖尿病。
得知患病以后,這個階段心態很重要。開始他對糖尿病完全沒有認識,這才開始跟醫生交流、看這方面的書。
首先,他了解了糖尿病目前雖不能根治,但血糖、血壓及代謝紊亂糾正后,可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而且壽命不會明顯縮短,所以,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醫生認真治療。
其次,克服了不在乎的思想,一定要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認識到糖尿病雖無明顯癥狀,絕對不能大吃大喝、暴吃暴飲,否則血糖得不到控制。誘發各種嚴重并發證而導致功能衰竭。所以,要用良好心態對待糖尿病,合理飲食,積極治療,治必達標,只有這樣才會像正常人一樣。
這樣,王老師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著清醒的認識。2005年退休后,有著廣泛興趣愛好的他,依然有充實的業余生活。靜下來的時候就看看書,從書中,“我在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功與過,雖然不能回頭,但是這也是保持良好心態的有效方法。”
對于每一位糖尿病病人,無論1型還是2型,飲食控制永遠都是治療的基礎。糖尿病病人固然不能像正常人那樣無所顧忌,但也絕對不只是少吃或不吃。不管怎樣,飲食應該是每個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健康人和病人都有權利享受飲食給生活帶來的樂趣和滋味。
糖尿病病人要做到合理膳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為了能正確地享受健康飲食,每一位病友都應該請教專門的營養師,在那里您能得到關于健康飲食的詳細指導。
他的飲食以清淡為主。他推薦了堅持9年的早餐習慣:生苦瓜切片、少鹽、澆些花椒油、涼拌;一個雞蛋、一杯牛奶、一塊饃或面包(粗細交替)。

在鍛煉方面王老師有自己的一套,他說:“我能走的就不坐車,能站的就不坐,能坐的就不躺。”他隨身佩帶著一個走步機,并給自己定下每天走1—1.5萬步的運動量,常打打太極、練練劍。在空余的時間里他還根據朋友介紹的氣功知識自編了一套氣功操,鍛煉眼睛、鼻、耳朵和全身肢體。看電視的時候就蹲馬步,畫畫練字是站著,走路的時候就收腹提肛,捶捶手臂捶捶腿……用他的話說,生活的每個細節都存在運動,看你有沒有心。
他認為每個患者都應該跟自己的醫生有很好的交流,實現個體化治療。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的不同,在選擇降糖藥和服用時間上就有所區別,不同體質人達到的療效也不同,所以在就醫方面還要謹慎。
最后王老師說:“不要把自己當病人,沒有精神壓力和負擔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善待自己的身體,它會給你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