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學歷史新課程標準”(以下稱新課程標準)應運而生。這場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是一場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評價方式以及日常教學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在新的教育形勢下,中學歷史老師如何貫徹執行“新課程標準”,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中學歷史教學 教學改革
一、中學歷史新課程標準的特點
1.強調以人為本
新課標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標,處處滲透著以人為本的新理念。
(1)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其目標,在這兒知識不再是獨立的直接的目標,而是成了培養能力、培養學習習慣和方法以及進行德育教育的載體。
(2)倡導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多樣化,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精神。“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倡導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還學生快樂的學習時光,體現了對學生情感體驗的關注。
2.注重過程教學
注重過程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
(1)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新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提出,“要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全程評價”。把學習過程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就是為了引起學生對過程的重視。那么,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呢?“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要綜合采用觀察、記錄、調查、訪問、討論、作業、測評、檔案等多種方法,實際操作中應把幾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避免以筆試作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評價方法。這將引導學生從注重學習結果向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轉變。
(2)注重教師的教學過程。“新課程標準”中增加了“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這必將引起教師對過程與方法的高度重視,從而扭轉長期形成的忽視過程的傾向,而努力追求科學、完美的教學過程和好的教學效果。
3.突出實踐性、探究性和社會性
(1)從教與學的方式上看,“新課程標準”指出,歷史學科的課程資源十分豐富,開發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的活動實際上都是實踐性活動。各種課內外活動都是讓學生動手動腦去實踐、去探究的學習活動,過去那種“聽講+讀書”的學習方式不再占主導地位。
(2)從學習評價上看,在“新課程標準”中,教學評價本身是一項開放的、過程性的教學活動,它一方面把各種形式的、實踐性和社會性較強的學習活動,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參數;另一方面又讓多層次的人,如教師、家長、同學及學生本人成為評價者,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這與傳統學習評價相比有很大變化。內容上由檢測知識變為檢測知識、能力、思想感情、學習過程與方法等綜合內容;形式上由單一筆試的形式改為自評法、觀察法、活動法、測試法等綜合形式;評價者由教師改為家長、教師、學生等多人參與,顯然新的評價體系突出了實踐性和社會性。
二、新課程與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1.教學目標應從以學科為本改變為以學生為本
歷史教學大綱提出了學科知識、學科技能、思想教育三方面的要求,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兩者最大的不同是,教學大綱以學科為本,而新課程以學生為本;教學大綱把學習看成是一個結果,而新課程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歷史教學大綱注重掌握歷史史實與結論,視野局限于過去和結果。新課程強調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將歷史學習作為學生今后生活、工作的一種需要。歷史教學大綱注重培養學科的學習能力,新課程強調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和解釋一般社會現象的能力。歷史教學大綱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新課程強調培養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把歷史教學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的發展結合起來。
2.教學過程從知識傳授、思想灌輸改變為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
要落實新課程的教育目標,不但需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還要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在傳統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將教材規定的思想觀念灌輸給學生。其實,人們的知識和思想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選擇、創造的過程,是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老師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使用,都是為了引導學生能從歷史史實和材料的學習中,得出、驗證并掌握教材內容的歷史結論。這種做法,從傳統的教學意識來說,是正確的。但是,以新的課程意識來認識問題,我們就可以發現,這種教學過程完全是為學科教學服務的,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因為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會產生不盡相同的疑問、迷惑、茫然、苦悶或頓悟、開朗、自傲、喜悅等情緒活動,他們希望證實的不僅僅是學科結論,更想證實自己的思維能力。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認識態度。其實,歷史學家在進行“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研究過程中,也是充滿情感因素的,否則他就不可能得出自己的結論。
3.教學行為從教授改變為引導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已經習慣于教授。新課程把教學看成是師生交往、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的角色和行為將發生根本的變化。在教學關系上,教學行為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引導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激發積極的學習心理;引導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評價;引導學生認識所學知識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天賦。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習慣于自己講,講歷史背景、講歷史史實、講歷史理論、講歷史結論。好像老師不講就不是教學,學生就不會學習。如此教學,老師講完了 ,學生還是不會學習歷史,反而對歷史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其原因就是缺乏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
4.教學評價從結果評價改變為過程評價
教學的評估主要表現在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兩個方面。
對于教師的教學,長期以來側重于教學效果的評估,甚至僅以考試成績來評價。新課程提出要注重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皆在教學過程之中。只重視結論的教學,是無效的教學;只重視知識的教學,是陳舊的教學。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最重要的是對其教學過程的評價,教學過程最能體現出一個教師的智慧、才華和對學生的影響力。
對于學生的學習,過去往往側重于文化知識的掌握,常常以考試成績來評價。新課程提出要對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在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綜合理解的同時,要注意考查能力,尤其是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還要求考查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的情感態度。學生學習的差異,不但表現在考試成績上,還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學習過程才真正是學生的成長過程。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大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