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藝術很開心,但其中也有很多的酸甜苦辣,那么多人也許才能出一個成名的人,并不容易。我沒想過出名,只想把我的工作做好,演好每一個角色,唱好每一首歌。”
穿過一條長長的弄堂,上海歌劇院便呈現在記者面前,這是一片安靜、優雅的地方,給人一種“大隱隱于市”的感覺。就這樣,記者走進了歌劇院,走近了王仁亮,聆聽他的藝術人生。
幾乎沒人會說他是52歲的人,爽朗的笑聲,俊朗的外表,讓人感覺他全身充滿著活力。說起話來,王仁亮的聲音非常有穿透性,鏗鏘有力,磁性十足。談話一開始,王仁亮就很謙虛地告訴記者:“你真不應該來采訪我,在我們歌劇院有很多比我優秀的演員,他們比我更值得你去采訪。”

500多場的《江姐》
王仁亮的辦公室里擺著一套功夫茶的茶具,他邀請記者坐下來品嘗功夫茶,他說:“很多人都喜歡品功夫茶,這是一個漫長但很享受的過程。藝術生活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喜歡享受這個過程。”
和王仁亮一起回憶他的藝術生活,我們可以看出一位演員奮斗的過程。在那一刻,記者感覺到面前的王仁亮也如同那功夫茶一樣,經過千錘百煉的過程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1977年,王仁亮進入上海歌劇院,師從聲樂教育家廖一鳴,正式成為了一名歌劇演員。剛入劇場的王仁亮,還是一個不到20歲的少年,但王仁亮是一個很勤奮的少年,經常為了揣摩一個角色弄到凌晨一兩點鐘。勤奮好學的王仁亮在一批老藝術家的幫助下,再加上本身在聲樂表演藝術上的刻苦鉆研和追求,很快就成為了較為全面的演員。
王仁亮演的第一部戲是大型民族歌劇《江姐》的第一幕,擔任《川江號子》的領唱和華為這一角色。
王仁亮告訴記者,他出演的《江姐》的大小角色很多,但給他印象最深的是華為這個角色,他出演的華為有400多場。王仁亮說是華為這個角色教會了他該如何去做一位出色的演員,記得在剛登上舞臺時,王仁亮對這個角色的把握,只能模仿老演員的動作、表情,根本談不上塑造角色,但幾百場的演出下來,讓王仁亮學會了如何用真實的感情表達華為人物的內心獨白,王仁亮說:“好的演員,就是要學會用心去演出。”
從第一次走上歌劇《江姐》的舞臺到今天,王仁亮在《江姐》這部歌劇中塑造的人物演出已有500多場。王仁亮告訴記者:“我對《江姐》這部歌劇最有感情,我現在正準備籌辦一場活動,準備把舞臺上的5代江姐都邀請來同臺演出。我會在里面做江姐的解說。”
唱外國歌劇勤苦練
前不久,王仁亮被邀請去上海“外灘18號”參加一個活動,活動的主辦方不相信王仁亮演唱的意大利歌劇是自然發音,他認為中國人唱不好那么正宗的意大利高音歌劇,便要求王仁亮來段清唱。當渾厚的聲音響起時,主辦方不得不翹起大拇指對王仁亮說:“你唱得很正宗。”
如果王仁亮把頭發染黃,估計有人會說他是混血兒,王仁亮有著鮮明的五官,高挺的鼻梁,自然鬈曲的頭發。以至于記者在翻看他的相冊時,把很多他穿著演出服的照片,都當成了是一個外國人。
王仁亮出演的第一部外國歌劇是飾《圖蘭朵》中的大臣,回憶起當時排練《圖蘭朵》的情景,王仁亮很是感慨,“當時,《圖蘭朵》這部戲的指揮是我們歌劇院的林友聲老師。他在作品的演唱和藝術風格要求上是非常嚴謹的。每天我們排練完,人都非常疲倦,可是有時候我們半夜睡覺時,突然想起什么,都會爬起來找音程,練吐字發音。”就是這樣的精神,讓王仁亮在《圖蘭朵》的演出中大獲成功。
此后,王仁亮飾演了很多外國歌劇中的角色,他在《茶花女》中扮演約瑟夫,在《托斯卡》中扮演過斯波雷塔,在《波希米亞人》中扮演過帕比諾爾,都給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切都是王仁亮不斷努力的結果。
當時《茶花女》表演結束后,澳門國際藝術總監、男高音莫華倫說:“約瑟夫這個角色其實很難演,許多外國男高音演這個角色時也不一定能完全準確地表現,你王仁亮非常不錯,節奏聲音的穿透力把握得非常好。”

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表演
說到西方歌劇和中國歌劇,王仁亮說:“世界上著名的歌劇都是西方的,如《卡門》、《茶花女》、《蝴蝶夫人》、《費加羅的婚禮》等。其實中國的《雷雨》、《江姐》、《白毛女》等也同樣是經典的歌劇,但在國際上還沒有知名度。”說這話時,王仁亮的眼神是憂郁的,但這種憂郁卻一閃而過,他很堅定地說:“我相信有那么一天,中國的歌劇也能唱響全球。”
作為一位資深的演員和藝術家,王仁亮經常會去國外參加一些藝術演出。第一次出訪國外,是去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參加國慶慶典和蒙特利爾的中國園開幕典禮,說起那次出國,王仁亮至今還記憶猶新,他的一首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受到了外國人士的高度贊揚,加拿大一家報紙還專門發表了對他的演唱的評語。那時,當地的華僑勸他留在加拿大,成立華人藝術團,他可以擔任獨唱演員,但被王仁亮婉言謝絕了。
王仁亮常和國內的一些知名演員出國演出,每次去國外演出,他都要經過精心準備,以最好的狀態為海外華人表演,他說:“我想讓觀眾聽到我的歌聲,就能想到中國。要讓海外的華人看到黃皮膚的中國人能站在世界歌劇的舞臺上。”
每一位演員在舞臺上都有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王仁亮也不例外,采訪快要結束時,他和記者說起了很多自己在舞臺上遇到的啼笑皆非的事情,回憶那些曾經的小片段,王仁亮笑得很爽朗,那份快樂可以感染每一個人。他說:“做藝術不僅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觀眾負責,舞臺上的那些突發狀況,更讓我們學會嚴格地要求自己,表演好每一個動作,記住每一句臺詞,唱好每一句歌。”
對話王仁亮
《華人世界》:您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是什么?
王仁亮:《江姐》,從業30多年來,我出演了500多場這部戲,這部戲教會了我很多東西,從表演到做人。
《華人世界》:您出演的那么多角色里,您自己最滿意的角色是哪個?
王仁亮:我最喜歡的是《貨郎與小姐》中的阿斯卡爾這個角色。
《華人世界》:藝術家的黃金時期基本是30-50歲,您已經50多歲了,有沒有想過什么時候離開這個舞臺?
王仁亮:我喜歡在舞臺上的感覺,藝術給了我年輕的心態,你能感覺我是50多歲的人嗎?如果可以,我希望一直表演下去。
《華人世界》:如果您離開了舞臺,您想過將來從事什么職業嗎?
王仁亮:我想做一個演出策劃者,其實現在,我很多時候已經在擔任這個角色。導演一場出彩的演出,比做一個演員要難很多。
《華人世界》:現在有中國文藝復興之說,今年又是歌劇400周年,您認為中國的歌劇前景如何?
王仁亮:中國歌劇需要一個普及的過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歌劇,并把它作為一種高雅藝術來追求,中國的歌劇隨著人們的喜愛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