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即舊時人們飲酒助興取樂的游戲,也是弘揚我國酒文化的一種特有方式。
飲酒行令是件很有趣味的事。人們在飲酒之時,適當地把酒令應用到飲酒當中,會增加飲酒的樂趣,提高飲酒的格調與情趣。
我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蘊涵豐厚,酒令趣聞很多。下面是筆者從浩瀚的酒文化中擷選的三則古人酒令趣聞,以饗廣大酒友和讀者,共賞、共品、共享酒文化的魅力。
圣賢愁
傳說,有個專好食白的人,方圓百里,不論誰家婚喪嫁娶舉辦酒宴,他都不請自來,久而久之,大家把他的真名真姓倒都忘了,都喚他叫圣賢愁。
為什么叫圣賢愁呢?原來古代嗜酒的人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這個渾名也就是取酒中圣賢見了他都發愁的意思。這事后來驚動了八仙中的張果老和呂洞賓,他們兩個相約,特地來到一家酒店,專等圣賢愁來,準備略施神通,將圣賢愁戲弄一番。
果不其然,圣賢愁聞香而至。
張果老說:“吾等飲酒,正嫌缺個伴兒,今日老兄大駕光臨,老夫亦覺三生有幸,請問尊姓大名?”
“豈敢,豈敢。在下專好結交酒友,只圖席上吃個痛快。人說天上神仙見了我都畏懼三分,喚我圣賢愁,其實過獎。”
呂洞賓聽后說:“好個圣賢愁,幸會,幸會。現在席上有酒無菜,若不就以其尊號圣賢愁三字為令,各說之字,最后要取出自己身上一物作下酒小菜,否則沒得吃。”呂洞賓略一停頓,首先行令說:“聖(圣)是耳口王:耳口王,耳口王,圣人吃酒不癲狂,可惜盤中無小菜,割只耳朵嘗一嘗。”說完,呂洞賓用刀將自己的耳朵刷地一下割下來放在盤中。
張果老趁勢接著說:“賢(賢)是臣又貝:臣又貝,臣又貝,賢人吃酒多不醉。可惜盤中無小菜,割下鼻子嘗嘗味。”說著,也用刀刷地一下割下自己的鼻子放在盤子里面。
這時,呂洞賓和張果老都在等著圣賢愁的洋相。心想,我們二人是神仙,耳朵、鼻子割下來還可以復原,你圣賢愁不過是徒有虛名,凡人一個,究竟比不得我們神仙,看你這回如何施展。
豈知圣賢愁究竟不愧為圣賢愁,竟毫不為難地說:“愁是禾心火:禾心火,禾心火,愁人吃酒搶先斟。可惜盤中無小菜,拔根汗毛賽山珍。”
呂洞賓、張果老聽了生氣地說:“我倆為了請您吃酒,連耳朵、鼻子都獻了出來,你這個人怎么這樣小氣,只拔根汗毛呢!”
圣賢愁哈哈笑道:“要不人們怎么稱我圣賢愁呢?今天是遇見你們二位老兄如此慷慨大方,感動了我,要是換了別人我還一毛不拔呢!”
王安石
王安石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文學家。他雖居宰相之職,日理萬機,政事繁忙,但業余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
有一次,王安石和客人們在一起喝酒,花廳四周古樹參天,各種鳥兒的叫聲啾啾唧唧,十分好聽。王安石忽然心血來潮,對客人們說:“百鳥和鳴,悅耳舒心,真天籟也。吾等何不以《四書》中成句作禽言令,以效口技之戲呼?”于是率先學燕語呢喃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此句出于《論語·為政》。王安石在這里引用此句,純粹是為了模仿燕子的叫聲。此句若快速而較含混地讀來,嘰嘰唧唧,卻也非常神似呢。
座中史學家劉攽,是個極詼諧、機敏、風趣的人物,他胸有成竹地問王安石:“尋章摘字可以嗎?”王安石回答說:“可以。”于是,劉攽不假思索,迅即學鵓鴣叫:“觚不觚,觚;觚不觚,觚。”
客人們看著劉攽將手圈成喇叭狀,拖曳著腔調的精彩的口技表演,不覺都鼓起掌來,大笑不已。
“觚不觚,觚哉”,出自《論語·雍也》,觚,(音gu),是一種古代盛酒的器皿。劉攽出于擬聲的需要,摘出“觚哉”中的“觚”字。紫燕鳴音急促,鵓鴣叫聲舒徐,王安石和劉
攽的禽言令異曲同工,別有情趣。
蒲 松 齡
蒲松齡是清代大文學家。他一生窮困潦倒,以教書課讀為業。閑暇則勤于著述,詩、文、詞、賦、戲曲、俚曲等,都有佳作,短篇小說《聊齋志異》是他的代表作。該書以鬼狐影射現實,諷世喻時,入木三分,麟蟲草獸,皆著人情,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有一次,侍郎畢誼設宴款待他和王士禎等人。席間有人倡議行令,第一句要三字同頭,第二句要三字同邊,第三、四句要呼應一、二句,與之貫中成意。
畢誼是康熙進士,有文才,又是東道主,于是首先說:“三字同頭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會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
王士禎接著說:“三字同頭官宦家,三字同旁綢緞紗。若非當朝官宦家,哪能穿上綢緞紗?”
接著輪到蒲松齡,他想到了在官紳地主的重重壓榨盤剝之下,百姓的呻吟和詛咒,于是說:“三字同頭哭罵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聲聲哭罵咒,只因當道狼狐狗。”
蒲松齡的一番話,說得王士禎好生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