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一個剛剛離開小學的小姑娘寫了一篇作文給我。
作文里說,她在路上看到一個外國人,正對著一個騎三輪車撿廢品的老人拍照。于是她很氣憤:“身為一名南京人,一名中國人,我們丑陋的一面被裸露了出來,我感到很羞愧。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應該上去制止。”她甚至盯梢那個老外好長的路,終因“他人高馬大”而未敢造次。
這件事讓我想到最近被Cut 20分鐘“有損中國形象”鏡頭的《諜中諜3》。里面的打麻將、曬衣服等鏡頭令電影審片部門如坐針氈,據說是感到給社會主義和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抹黑,所以必須一Cut了之。
電影審片部門捂住中國老百姓的眼睛,大喝一聲“此處有礙觀瞻”,似乎全世界人民也跟著一塊兒看不到了。儼然“掩耳盜鈴”的現代版。
小學生式的思維是,人家看到我們不好看的地方了,上去捂住,喊一聲:“不給看!”國家電影審查部門的思維方式竟然也完全一樣。以為只要粉飾太平就萬事大吉了。
中國人的傳統是家丑不可外揚。“紅腫之處,艷若桃李;潰爛之時,美如醴酪。”——魯迅語。總之死活不肯承認自己不好,非但不肯承認,而且要辯護說自己怎么美好絕倫世上無雙。被揭了瘡疤,不是想怎么建設,怎么療救,而是一蹦三尺高,戳指大罵曰:“你怎么不看看你們自己!”仿佛貶低了別人,自己就能變好似的。
一個窮人,衣衫上有個破洞倒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只要有人朝這個破洞瞄一眼,他就立刻犯過敏癥,不是想辦法去把破洞補起來,而是撲上去捂人家的眼睛,或者破口罵道:看什么看,你自己胳肢窩里還有個窟窿眼兒呢。
現代心理醫生認為,健康的心理中有一條叫做“適度自尊”。能夠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是適度自尊的前提,過分的自尊其實是由自卑導致的,不是一種健康的心態。
作為一個民族,如果也能做到適度自尊,既能為自己民族的優秀而自豪,也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并予以改正,才是一個可以發展成長的健康民族吧。
上課的時候,我把小姑娘的作文講給其他學生聽,問他們:這件事,可以不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一個孩子說:“也許這個外國人是想用自己真實的鏡頭喚起人們對弱勢人群的關注呢?提醒我們要幫助這些老人啊。”
真是個可愛的孩子。我說:“是,我們可以這么看。最重要的不是掩蓋事實,而是要幫助困難中的人們。”
陶行知有過這樣一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不是口號。他告訴我們:“真”比一切都重要。
(摘自《中國青年》文/鐘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