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魔術師在“欺騙”觀眾,但是所有觀眾都心甘情愿,并樂意這樣。
1862年,正是招魂術在歐洲盛行的時候。圣誕前夜,約翰·亨利·佩珀和朋友在倫敦的大街上搭了一個臨時的棚子,算是舞臺。當夜幕降臨,他們開始在舞臺上演出。由于完全沒有劇本,演員的表現可以說非常拙劣,但臺下的觀眾卻無比專注,甚至為眼前看到的景象感到驚恐。演員是一名年輕的小伙子,穿得活像小丑,手里握著一柄寶劍當空揮舞,圍著一個四處飄蕩的鬼魂不停大聲吆喝著。其實不管他叫得有多大聲,觀眾們基本上當他不存在。臺下的人真正感興趣的是那個鬼魂,因為它簡直像真的一樣!
看到人們吃驚的表情,佩珀在后臺一直偷著樂了很久。作為維多利亞時代的明星科學家,佩珀那時候的名氣并不亞于今天演藝圈里的任何一位巨星。他慣于為科學實驗創造出神奇迷幻的效果。
為了達到最逼真的舞臺效果,佩珀在舞臺前方安置了一塊非常大的半透明玻璃板,并按照一定的傾斜角度將其固定。“鬼魂”其實由一名演員在臺下扮演,影像通過玻璃板反射到舞臺上,再加上點似有似無飄忽不定的燈光,對那個時代的觀眾來說,效果足夠唬人了。
“佩珀的鬼魂”獲得了巨大成功。人們被科學家的神奇創造震驚了。同時,一系列相似的舞臺藝術也漸漸開始流行。佩珀的本意可能是想用明白的現象向人們展示科學的神奇之處,但客觀上卻引領了現代魔術表演的潮流,鏡子也成為魔術師們用得最多的道具之一。十九世紀法國著名魔術師羅貝爾·烏當曾經當著許多人的面在戶外表演過一場魔術。他讓一頭大象穿過一道裝飾著花邊的大門。結果大象走進門后越變越小,最后竟然消失在門里面。其實,大門后真正活動的不是大象,而是一組鏡子。
最早的魔術多半是祭司或者巫師為了混口飯吃鼓搗的花活。當然現在就不一樣了,做魔術師出了名大可以轉行去當電視明星或者廣告代言人,還可以臨時客串嘉賓主持人。“在小魔術的表演中魔術師有一個‘殺手锏’”,蘭迪說,“就是指東打西。他們會將觀眾的注意力指向沒有意義的地方。”舉個例子,表演時魔術師會要求一名觀眾拿出一枚硬幣,放在他的左手上,緊接著他將人們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他握著硬幣的這只手,其實他的右手正暗地里掏出準備好的一模一樣的硬幣。然后,他向人們展示原本沒有硬幣的右手,人們卻發現多出一塊硬幣。人們的注意力被再度轉移。這時,他迅速將原來握著的硬幣藏起來,硬幣就這樣被成功地“轉移”了。說起來簡單,可實際表演起來這些小魔術就要復雜精彩得多。
其實魔術的精髓就是讓觀眾們看不到。英國魔術師查爾斯·莫里特曾經花費很多時間研究如何利用鏡子的反射,讓物體在舞臺上消失。在不斷嘗試之后,他終于找到了最佳的方式和角度,成功地將一個人裝在大箱子里,卻讓舞臺下的觀眾覺得里面是空的。每到表演的時候,莫里特會讓他的助手鉆到箱子里,煞有介事地為觀眾展示一番,好讓他們覺得這箱子很“干凈”。等莫里特把大箱子吊到半空中,誰都以為里面的人絕對不可能鉆出來,但是他卻“消失”了。其實箱子里還有個暗格,門一關上那助手就鉆到里面,半空中擺箱子的位置剛好對觀眾來說是個死角,誰也看不見里面的細節。
當然,這需要舞臺上的每個人之間有足夠的默契。美國魔術大師霍德華·瑟斯頓,曾主持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魔術表演,他的搭檔都是特定的。經常協助他在高空中表演消失的女助手需要在瑟斯頓指定的時間內藏到箱子的死角,再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出現,而瑟斯頓要做的就是渲染現場氣氛。他常常會和箱子里的助手對話,然后突然發現沒有人應答,這既是表演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暗號,表示她已經“消失”了。然后箱子就會在人們的焦慮和期待中打開,而此時女助手已經“不在”那里面了。
誰都知道魔術師在“欺騙”觀眾,但是所有觀眾都心甘情愿,并樂意這樣。
(孤水摘自《新知客》文/趙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