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世紀90 年代,丹麥人旎思帶著家族譜、發黃的老照片以及祖父留下的櫟樹桌不遠萬里、漂洋過海來到地球的另一面—中國;
10 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國度過了生命中寶貴時光的旎思坐在自家的花園里感慨而言:“我在中國找到了天堂。”
在中國生活了10 多年的旎思說,生性快樂的他從來到中國的那一天起就喜歡上了這里。
“我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那時候中國的國門才‘剛剛打開’,幾十年后的今天,一切都變了。這種變化和經歷與40 年以前丹麥人的經歷完全一樣。40 年前,丹麥人也沒什么錢,房子小,室內沒什么裝飾,只圖一個安全。經濟復蘇以后,丹麥人第一個想法就是買一所房子,想各種辦法裝飾它。現在中國年輕人和當年的丹麥年輕人是完全一樣的,這種經歷讓我感覺中國人和丹麥人有很多共同點,很親切。”
旎思說他之所以在中國工作生活了這么長時間,舍不得離開,開,是因為開放的中國每天都有新鮮事物出現。“中國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有新的大廈建造起來,有不同的設計風格出現。我在10年中的每一天都能看到中國的變化,這些變化讓我興奮,感覺自己也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一部分了。”
麥田旁的家
作為早期在中國安家的外國人,在90 年代初,真正可選的別墅不多,旎思所在的別墅就大約離市區30 公里,到現在為止,別墅周圍還都是麥田。
旎思的家一共有四層,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一層被一個大客廳和非常具有丹麥風格的廚房占據;二層是主臥室,還有一個傳統英式風格的綠色調閱讀室和明黃色的工作室。頂層是斜屋頂的構造,它是孩子的空間。地下室則分布著家庭室、健身房、客臥室。整個空間400 多平米,它比起旎思在丹麥的居住環境相差甚遠,但旎思仍然非常喜歡這里。
“剛來中國的時候,北京還沒有什么公寓、別墅,這個別墅周圍環境和歐洲風格很接近。早上開車到城里就到‘中國’了,晚上回來又是‘歐洲’的感覺了,可以享受田園生活。在這么短的距離可以感受不同的風格,令我覺得這個地方簡直就是天堂。”
親手打造的天堂

10 年的中國生涯,對旎思來說,真是一段既忙碌又充實的人生旅途。因為除了繁忙的工作以外,他還把大量的時間放在家的設計與改造上。
旎思夫婦從事的是和設計有關的工作,在中國他們擁有自己的公司,不僅設計生產服裝,還有燈具等居家用品,家里很多富有獨特品位的東西就是他們自己的產品。
一座房子,要表現創造力是容易的,但是如何把創造性和主人的個性、品位和需求有機地融合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了。“我來自丹麥的一個大家庭,家族歷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紀30 年代,但是因為工作原因,我們在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生活過,所有的經歷讓我們的偏好帶有丹麥家族的傳統印記,所以我們喜歡把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域的古典風格的東西混搭在一起。”
因為來自大家族,旎思特別注重家里每一件家具的傳承。旎思家里的很多東西都是有歷史的,比如在綠色閱讀室里有一張沉甸甸的圓形櫟樹桌,旎思說,那是他的祖父年輕時親手制作的。“祖父曾經是一個木匠,在丹麥擁有一個木制品商店。在他17 歲的時候,制作了這件櫟樹圓桌。”

這件歷經了祖孫三代造型精致的櫟樹桌,現在被旎思保護和珍愛著。同樣值得珍藏的還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皮沙發。雖然主人異常珍愛它,但是絕對不是像展覽館的展品一樣不能碰的,而是融于日常生活中被歲月和環境熏染著—在英式風格的閱讀室里,旎思常常坐在櫟樹桌旁寫字和閱讀。為了和這些能喚起記憶的傳統家具相互融合,旎思還親自設計了古典風格的書報箱等居家用品,它們和書架上擺著的已經發黃的家族照片一起,構成了家里獨有的韻味和魅力。
十多年過去了,旎思家還是嶄新如初。在旎思眼里,這不僅是一個家,更代表著他們的經歷、品位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