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宮:關于一個謀殺者的回憶
在這宇宙里,我們看不見任何與“十二宮”無關的東西,每個人、每句話、每個細節都圍繞著“十二宮”。
舊金山,1969 年7 月4 日。一對在停車場約會的情侶,被一個謀殺者殘忍地殺害。這是大衛·芬奇歷時四年拍就新作《十二宮》的開場。大衛·芬奇的影迷似乎又被拉回《七宗罪》的世界:冷漠、黑暗、甚至有幾分優雅、幽默,似有深意、又毫無來由的殺戮。與《七宗罪》不同的是,《十二宮》描繪的是一個真實的事件。這個謀殺者之后被確定的案件至少有9 樁,每次作案前后他都會打電話給媒體,以透露犯罪的線索,另外畫出過一張由408 個字母組成的密碼圖形。這個自稱是“十二宮”的變態殺人狂,直到2004 年舊金山警察局正式凍結該案,也未能被確認真實身份。但在這30 年間,有位《舊金山新聞報》的漫畫作者卻孜孜不倦地做著“解密工作”。為了尋找自己內心深處的“真相”,羅伯特·格雷史密斯付出了辭去工作、失去妻子的代價,最終寫成了兩本暢銷書—《十二宮》和《解開十二宮的真相》,“里面不但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每一個細節,還有四個人備受折磨且痛苦的調查過程,言語間充滿了對人性的諷刺。”大衛·芬奇的電影即是從這兩部書改編而來,并以格雷史密斯的視角切入這場關于一個謀殺者的回憶之中。
大衛·芬奇本人就生長在十二宮噩夢籠罩下的舊金山,他當時七歲,他說“作為一個孩子,我覺得死的人要比實際上多得多”,至今還記得孩子們在談論這個殺手時所流露出的恐怖表情。所以,芬奇不單單是要拍一部充斥血漿暴力、詭異謎語的犯罪片,更是要拍攝一部關于記憶的電影。芬奇曾在《黑色大麗花》的拍攝權爭奪中落敗,如果和后來布萊恩·德·帕爾馬執導的那部電影比較,兩者的案情都撲朔迷離,但呈現效果卻完全不同。《黑色大麗花》有著高度的戲劇性,影像也趨于風格化,幾乎是一部復制出來的黑色電影。但是芬奇這個新時代的“德·帕爾馬”卻完全背離了這種黑色晦暗的風格,《十二宮》強調的卻是時代感與真實性。他在《紐約時報》一次訪談里說:“人們經常問我,你什么時候會拍一個自己的《阿瑪柯德》?我想現在就是了,《十二宮》。”—《阿瑪柯德》(Amarcord)是大師費里尼的一部自傳性影片,用他故鄉里米尼當地方言,Amarcord大意是“我的回憶”。如此,許多期待有一部《七宗罪》的觀眾難免失望了,因為《十二舊金山,1969 年7 月4 日。一對在停車場約會的情侶,被一個謀殺者殘忍地
殺害。這是大衛·芬奇歷時四年拍就新作《十二宮》的開場。大衛·芬奇的影迷似乎又被拉回《七宗罪》的世界:冷漠、黑暗、甚至有幾分優雅、幽默,似有深意、又毫無來由的殺戮。與《七宗罪》不同的是,《十二宮》描繪的是一個真實的事件。這個謀殺者之后被確定的案件至少有9 樁,每次作案前后他都會打電話給媒體,以透露犯罪的線索,另外畫出過一張由408 個字母組成的密碼圖形。這個自稱是“十二宮”的變態殺人狂,直到2004 年舊金山警察局正式凍結該案,也未能被確認真實身份。但在這30 年間,有位《舊金山新聞報》的漫畫作者卻孜孜不倦地做著“解密工作”。為了尋找自己內心深處的“真相”,羅伯特·格雷史密斯付出了辭去工作、失去妻子的代價,最終寫成了兩本暢銷書—《十二宮》和《解開十二宮的真相》,“里面不但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每一個細節,還有四個人備受折磨且痛苦的調查過程,言語間充滿了對人性的諷刺。”大衛·芬奇的電影即是從這兩部書改編而來,并以格雷史密斯的視角切入這場關于一個謀殺者的回憶之中。
大衛·芬奇本人就生長在十二宮噩夢籠罩下的舊金山,他當時七歲,他說“作為一個孩子,我覺得死的人要比實際上多得多”,至今還記得孩子們在談論這個殺手時所流露出的恐怖表情。所以,芬奇不單單是要拍一部充斥血漿暴力、詭異謎語的犯罪片,更是要拍攝一部關于記憶的電影。芬奇曾在《黑色大麗花》的拍攝權爭奪中落敗,如果和后來布萊恩·德·帕爾馬執導的那部電影比較,兩者的案情都撲朔迷離,但呈現效果卻完全不同。《黑色大麗花》有著高度的戲劇性,影像也趨于風格化,幾乎是一部復制出來的黑色電影。但是芬奇這個新時代的“德·帕爾馬”卻完全背離了這種黑色晦暗的風格,《十二宮》強調的卻是時代感與真實性。他在《紐約時報》一次訪談里說:“人們經常問我,你什么時候會拍一個自己的《阿瑪柯德》?我想現在就是了,《十二宮》。”—《阿瑪柯德》(Amarcord)是大師費里尼的一部自傳性影片,用他故鄉里米尼當地方言,Amarcord大意是“我的回憶”。如此,許多期待有一部《七宗罪》的觀眾難免失望了,因為《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