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因大師杯而成為世界網球的嘉年華場;兩年后,上海將因為大師賽的展開而成為世界網球一個新傳統的起源地;十年前,上海一無所有,除了商人的直覺。
浦東國際會展中心,18 輛黑色奔馳S350 徐徐停下,球迷尖叫聲越來越厲,MC的聲音愈發激動,閃光燈映亮天空,黑衣保鏢一一護送出26 名現場的主角——
26 名世界最頂尖的單雙打選手走上紅地毯,地道上海“老裁縫”純手工縫制的黑色中山裝貼身之至,胸前一朵大紅花喜慶并典雅。
Superstar,這是你腦袋中掠過的唯一詞匯。且不用說已經做慣王者的費德勒,昔日慵懶的納班,貌不驚人的達維登科,鄰家大叔般的柳比西奇在這一刻無限閃耀。因為在這里,他們的名字叫做“大師”。即便是見慣了大場面的米爾卡她們,此時也擠在人群中舉著相機一遍又一遍地按下快門。
這是大師杯,只有世界排名最高的10名單打選手,包括8 名正選和2 名替補,以及世界排名最高的8 對雙打選手才有資格入圍這項盛事,他們將從這一天起開始角逐年終總決賽的冠軍。
2002 年,大師杯首次在上海舉辦。2005年,上海再次獲得了大師杯的主辦權,合約四年。在這項賽事中,每個人都是超級巨星,每場比賽都是頂尖較量。
無數事實證明,這樣的一項賽事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出了一個以可怕速度增長的網球市場。

1997 年買來的喜力公開賽
根據上海網球大師杯的推廣公司新新體育文化有限公司和上海市網球協會,委托上海體育學院賽事研究小組作的一份上海市網球運動發展情況調研報告,1998 年上海打網球的人口只有8000 人左右,到了2005 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20 萬,占總人口比例的4%。8 年期間,上海網球人口的平均增長率高達22.68%。一波又一波的上海人正在拿起網球拍。
“網球這項運動需要的經濟花銷不像高爾夫那么多,但又不算少,一般收入兩三千的人就可以打。它跟上海人民的休閑品位、文化修養、消費趣味正好吻合,跟上海的城市氣質很貼近。”上海大師杯的承辦方巴士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瀾這么說。可是,即便身為承辦大師杯公司的副總,姜瀾自己卻越來越難訂到場地:“這個時候盡管我打不成球了,我心里也特別高興。”網球身上的時尚標簽,所需的不多不少的經濟投入,以及崇尚個性的氣質,使得網球迅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個體育傳統。
如果說大師杯的舉辦為上海網球市場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的話,真正為一切打下基礎的還要從1998 年的喜力公開賽算起。
我們至今說不清,究竟是網球選擇了上海,還是上海選擇了網球。關于1997 年巴士集團出資112.5 萬美元從香港那邊買下總獎金只有38 萬的沙龍公開賽的最原始動機,很多巴士人都有些解釋不出。“其實這也是很偶然的一次結合。多多少少有些商人的直覺,就是覺得網球在上海有搞頭。”新新體育副總楊亦斌簡單地說。起因不過就是香港想賣掉這項賽事,到上海來找買家,市政府就介紹了在上海做交通的巴士集團。買下了比賽之后,巴士集團成立了新新體育公司來專門做這件事情。
盡管當時的上海還對網球賽事運作毫無頭緒,但至今讓巴士公司慶幸的是,1998 年他們就開了一個好頭。“當時中國流行一個詞,叫‘中國特色’。可是我們在這件事情上沒有要什么‘中國特色’,一切按照國際慣例來。”曾作過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姜瀾說。巴士集團用每人15 萬美金的年薪搬來了一套專業的國際管理團隊——香港沙龍賽的賽事總監Michael 和在北美有著豐厚辦賽經驗的Charles。一切安排、規則全部按照國際標準的慣例。這樣專業的辦事風格很上海。
這代價并不小。買比賽花的是國際標準的價錢,接待、安排用的是國際標準的價錢,可是票價卻是中國的價錢,而當時上海的網球市場尚未萌芽。“第一屆喜力我們是虧錢的,找到喜力這個冠名贊助商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楊亦斌說,“但是我們卻為后來打下了一個很好的標準基礎。”事后證明,由于上海“十分主動地遵循賽事舉辦的所有規則,成功贏取了ATP 的信任”( 一位業內人士語)。
為了吸引觀眾,喜力公開賽請來了在中國最有號召力的選手——張德培,并與他簽下了3 年的合約。而張德培也爭氣地拿下了首屆喜力公開賽的冠軍,決賽擁有了9成的上座率。喜力公開賽的第一年,即獲得了ATP 評選的“最佳新站獎”。
明星,從此成為了上海迅速籠絡網球迷的必殺技。而上海的喜力公開賽,每年都會獲獎。
2000 年,上海申請了一項WTA 的四級賽事,請來了美少女多克奇,并與男子賽事放在同一周舉行,使得喜力公開賽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男女賽同期舉行的賽事。它更大的意義在于,幫助上海降低了辦賽的平均成本。
2001 年,喜事開始紛紛將臨。上海的女子賽事被KIWI 冠名,與喜力分開來,塞萊斯成為了這項賽事第一個女子超級大腕。而那一年的喜力公開賽,由于有阿加西的助陣加上前三年比賽的鋪墊,成為了票房最好的一年,半決賽和決賽,舉辦比賽的仙霞網球中心爆滿,與此同時,賽事也扭虧為盈。這一年,喜力公開賽獲得了在一年中所有ATP 巡回賽中評選的“最佳賽事獎”,這個獎主要是由球員們選出來的,上海的賽事組織工作獲得了他們的一致認可。“我們對球員很好,不管是大腕、小腕還是沒有腕的,我們一律都盡力照顧得很周到。”楊亦斌說。
2002 年大師杯來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誕生了申辦大師杯的想法。在當時的背景下,這成為了一個勢在必得的決定——2002 年上海將迎接申辦世博的投票,如果能夠有一項國際性的大賽,上海必將在2002 年成功吸引住世界的目光。上海的決心,加上在前三年的喜力公開賽中給ATP 留下的極好印象,讓他們成功獲得了2002 年的大師杯舉辦權。大師杯就這樣來到了上海,并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推廣。
雖然桑普拉斯在賽前遺憾退賽,但阿加西、休伊特、薩芬、費雷羅、莫亞以及當時還沒有大紅的費德勒,讓上海的觀眾們第一次品嘗到了網球的超級大餐。那一年的大師杯在國際會展中心臨時搭建的場地中舉行,能夠容納1 萬名觀眾,而決賽當天,入場的觀眾人數竟超過了1 萬人。比賽非常精彩,所有半決賽、決賽全都打到決勝盤才分出勝負,最終,野兔休伊特在決賽中擊敗了費雷羅,捧走了冠軍,迎來了現場觀眾的山呼海嘯。“那一年的比賽,觀眾看得那真的是如癡如醉。”楊亦斌回憶說。
而女子公開賽也在這一年被冠名為Polo公開賽,庫爾尼科娃的到來使得上海的網球風潮繼續風生水起。這名人氣極高的美少女在上海驚人地奪得了雙打冠軍和單打亞軍。歷史上第一次,女單的半決賽也吸引了爆滿的觀眾。事后證明,這一年成為了上海網球發展史上極為關鍵的一年,當年網球人口增長率達到了25.67%。
對于上海,02 年的大師杯成功地在世博投票之前宣傳了城市的形象。在那年的觀眾中,有23%來自境外,西班牙有400 個人組團來看現場比賽,日本有300 多人的團。中國臺灣地區也有300 多人的團。據調查,2002 年如果在搜索引擎中鍵入“上海”,“大師杯”已可以比肩“APEC”,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事件名詞。
2003 年,已經被大師杯吊高了胃口的上海球迷已經不滿足于低級別的喜力公開賽和polo 公開賽,尤其是喜力公開賽在那一年還遭遇了兩名大腕薩芬和科斯塔的退賽,使得這項賽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看到網球市場日漸壯大,球迷的日漸專業,巴士集團意識到,是該引進一項更大賽事的時候了,球迷需要看到更多的明星,更好的比賽。在財政危機中掙扎的漢堡大師賽進入了他們的視野。如果不是漢堡政府的強力干預,上海也許在2005 年就已迎來大師賽。購買漢堡失敗后,上海要想承辦高級別的賽事,大師杯成為了唯一的選擇。2004 年,上海與ATP 簽下了“3+2”的大師杯主辦協議,即2005-2007 年大師杯在上海主辦,2008、2009 年上海擁有絕對優先權。
2005 年的大師杯并不順利,甚至可以說,遭遇了一場災難,薩芬、羅迪克、休伊特、納達爾、阿加西,5 名超級大腕先后退賽,雖然這讓上海的觀眾非常失望,但大師杯主辦方的危機公關卻獲得了空前的好評。在阿加西退賽后一個小時,巴士集團總經理王力群親自召開新聞發布會,向觀眾致歉,并公布了他們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做出的決定——觀眾可以憑05 年大師杯的票據在購買06 年球票時享受6 折優惠。道歉、讓步,雖然在整件事情中,上海主辦方并沒有過錯并且也是受害者之一,但這樣的行動卻讓上海的觀眾感到了莫大的寬慰,也讓世界對上海更加充滿信心。網球人口的迅速增長以及頂級網球賽事的舉辦,讓網球成為了上海不折不扣的體育名片。
根據2005 年大師杯綜合效益評估報告,2005 年上海網球大師杯賽的總價值為4.49億元,其中賽事收入為1.07 億元,對相關產業產生的經濟效益為1.32 億元,新聞媒體及廣告估算價值為2.10 億元。據姜瀾介紹,大師杯一年給上海市政府所創造的稅收在2000萬元左右。
除此之外,還有巨大的社會效益是無法被量化的。按照2002、2005、2006 年的統計來看,大師杯平均每年將迎來至少15%的外地觀眾和15%的國外觀眾。比如瑞士人每年都會組個三四十個人的團,浩浩蕩蕩地飛到上海來,為他們的羅杰吶喊。每次舉辦大賽,本地的傳媒業、廣告業、服務業都得到了很大的促進。
更重要的是,由喜力公開賽、大師杯10年努力帶起來的20 萬網球人口,根據每位網球人口的年均網球消費4000 元來算的話,上海網球產業規模為8 億元/ 年。
2002 年,巴士公司還成立了巴士雙錢網球俱樂部,以中國目前唯一的企業培養的模式,要為上海培養出一流的網球職業選手。如今,旗下的周奕妙已經成為了中國青少年網球手中最耀眼的一朵小花。
2009 年大師賽的長路起點
今年4 月,上海運作多年的大事終于有了結果,根據和ATP 簽訂的協議,自2009年開始,上海將永久擁有一站大師系列賽(僅次于四大滿貫的頂級賽事)的舉辦權,這意味著上海真正被納入了世界網球地圖的正統。屆時,ATP 排名前45 位的高手們都將自動成為正選球員,沒有正當理由放棄參賽將受到ATP 的處罰。如果說大師杯的本質更像一場年終秀的話,大師系列賽才是真正的戰斗。
而關于大師系列賽的談判,從上海第一次舉辦大師杯時就開始了,5 年來經歷了數十個回合。
大師杯培養市場的使命是否已經完成?楊亦斌說,路還長著呢。
楊亦斌指出了現在上海網球市場上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比如大師杯的贊助商仍然是一些國外的知名企業,國內的、民營的企業還沒有認識到贊助這項賽事將成為推廣自己品牌的好機會。此外,賽事的收入過于依賴贊助商,70% 的收入都來源于贊助,而國外的這個數字只有50%。2005年大師杯的觀賽人次是9.5 萬,上座率在80% 左右,而2004 年休斯敦的上座率是100%。很多人還存在著等關系票、贈票的觀念,不肯花錢買票,這也導致了大師杯場外黃牛業的“發達”。
除去這些,巴士雙錢網球俱樂部的主教練夏嘉平也道出了另一個方面的矛盾——雖然上海打網球的人越來越多了,可是俱樂部中卻鮮見上海家長送來孩子。“上海家長都不愿意孩子走這條路,更希望他們上學、經商、作白領。在這些方面,上海還遠遠不如四川、武漢幾個城市。”
“只能說上海這幾年在網球發展上步子邁得比較大而已,畢竟國外的很多賽事,比如漢堡、蒙特卡洛,都是經歷了百年的歷史才發展到現在大師賽的規模的,而我們只有10 年。”楊亦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