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中國啤酒銷售已經連續5年位列世界首位。在萬眾矚目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日益臨近的日子里,雖然啤酒銷售旺季已經落下帷幕,但中國啤酒各大品牌在產能、營銷、擴張等方面仍暗自角力。啤酒巨頭們更是使出十八般解數跑馬圈地。
今年4月24日,已經近5年鮮有擴張大手筆的國內啤酒老大青島啤酒,在頗具爭議的濟南市場投下一枚重要的棋子——投資40億在濟南建設年產40萬千升啤酒的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華潤雪花在北京宣布,該公司并宣布斥巨資在江蘇南京的江寧設廠,預計2008年4月建成后年產量達40萬噸;而后,百威啤酒宣布,擬在廣東佛山三水建立一個年產能達26萬噸的新廠,這也是A B集團首次在美國本土以外地區建立的新廠。此前不久,燕京啤酒宣稱,其在沈陽的啤酒年產能可望擴大到10萬噸規模。
在市場營銷方面,各啤酒廠家也紛紛出招。華潤雪花啤酒盡管沒有成為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但提出了“啤酒愛好者的正式合作伙伴”的擦邊球,并以“勇闖天涯”活動來支持品牌主張,來吸引更多的奧運人群眼球;燕京啤酒則借用地利和人脈關系。在奧運營銷時以贊助策略為主,輔助做了幾個促銷推廣活動,將著力于保衛華北市場、提升自己品牌形象和地位。
而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日益臨近,作為北京奧運會贊助商的青島啤酒的奧運營銷則處處彰顯營銷功底。去年就閃亮“都靈冬奧會”,連續推出“奧運公民”“夢想中國”“奧運中國行”“央視觀球論英雄”等重拳;今年又成功冠名跳水夢之隊中國跳水隊,連續五屆冠名廈門馬拉松,推出歡動奧運啤酒等一系列奧運營銷活動。青島啤酒奧運營銷不僅成功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提升了自己形象,成為公認的“奧運公民”,也讓青島啤酒一舉拿下了奧運營銷先鋒的地位。
其他二線品牌也摩拳擦掌,試圖加人國內啤酒大戰。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日益臨近,作為奧運贊助商的青島啤酒卻爆出擬在東盟國家設立一家合資啤酒廠的新聞,青島啤酒總裁金志國表示,有關項目現已進入考察的后期,并正進行可行性研究。此前,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兩大巨頭已經分別在廣西和廣東湛江設廠,意在輻射東盟市場。而青島啤酒在這個時候于東盟建廠是否標志著國內啤酒行業競爭的戰火將向外蔓延?
業內專家指出,青島啤酒這一實質性行動,實際上是借著即將到來的2008奧運會,而打響中國啤酒外擴“第一槍”。青島啤酒作為奧運會的贊助商,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日期逐步逼近,借助這一東風外擴無疑是最好時機。
實際上,早在兩年前,青啤簽約成為北京奧運贊助商,去年開始啟動針對奧運的品牌宣傳活動。金志國表示,奧運會是一項國際體育盛事,對于奧運贊助商來說,其國際化的發展策略較國內發展策略顯然重要得多。他說,日本幾個大品牌就是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后開始走向國際市場,經過10年、20年的努力發展后成為世界名牌;而韓國的現代汽車、三星電子也是借助1988年漢城奧運會,在之后的10年時間走向世界的。青啤也將以北京奧運為契機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設廠東盟就是其中一舉措。
此外,與中國毗鄰的東盟,地理位置占“近水樓臺”之利,是中國啤酒業巨頭向外拓張的重點,先到者先得市場。臨近2008年北京奧運,青島啤酒作為奧運贊助商,開始加大國際化發展策略的力度。金志國稱:“奧運會是一項國際體育盛事,對于奧運贊助商來說,其國際化的發展策略較國內發展策略顯然重要得多。”而青島啤酒的國際化策略,東盟是眼前的最大目標。
金志國指出,選擇東盟設廠的原因是該地區市場潛質巨大,且天氣較適合;另外,東盟國家之間有貿易協定,若在其中一國設廠,其產品銷往其他東盟國家沒有限制。
據青島啤酒的公開資料,2002年時青啤在大陸以外的首個地區臺灣地區設廠,年產能5萬噸。雖然目前青島啤酒在亞洲、北美和西歐已有一定的網絡,但現在青啤海外市場的銷量僅占其總銷量1%左右,增長潛質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