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0日,從天津市腫瘤醫院兒科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世界罕見的兒童半骨盆“滅活”再植獲得了成功。
半骨盆“滅活”,就是將患有惡性腫瘤的患兒體內一側骨盆切下,放在溫度較高的恒溫箱內加熱,在這個過程中腫瘤組織和骨盆的正常骨細胞都會被殺死,但作為骨生成基礎的骨生成蛋白則會毫發無傷。經“清潔處理”后的骨盆被重新植入人體后,過一段時間,正常骨細胞和軟組織又會重新長出,骨盆又會發揮正常機能,而且還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
今年62歲的張廣超教授,現任天津市腫瘤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他是我國兒科腫瘤治療領域頗有影響的專家之一,從事小兒外科、小兒腫瘤治療臨床工作38年。在多年的從醫過程中,張廣超教授發現,骨腫瘤在兒童中比較常見,特別是惡性腫瘤會侵蝕骨骼肌及骨骼周圍的各種軟組織,患骨腫瘤的兒童往往會終身癱瘓。而在骨腫瘤中,骨盆腫瘤又占很大比例。
按照傳統的經驗,一般患上骨腫瘤的患者,醫學上比較認同的治療方法是做癌細胞的置換,即將有惡性腫瘤的半個骨盆切除并植入人工骨盆。這種療法早期可達到穩定性高、局部復發率小等效果。但人工材料的生物機能當然不能同人體原有組織同日而語,病人術后常常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行走。尤其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骨骼正在生長發育階段,重新植入的骨盆隨著其體內骨骼的伸長、加粗會逐漸移位。即使采用了這種方法,也需要在他骨骼停止生長后再更換一次骨盆。如此一來,落下終身殘疾的幾率會很大。怎么樣既消滅了癌細胞,又使骨盆不受到“傷害”呢?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張廣超教授。
2000年,張教授的親密戰友——骨與軟組織腫瘤科宋金綱主任醫師率領研究生們開始從事成人骨腫瘤的基礎研究工作。兩個好朋友經常在一起進行學術探討。宋金綱教授在研究中發現,人體臟器出現癌細胞,如果通過放療和熱療,在38℃以上的溫度下,是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宋金綱教授認為,如果將這種方式運用到骨腫瘤,似是一條可以大膽研究嘗試的路。
2001年,宋金綱主任提出了“半骨盆滅活再植”的實驗項目,并帶領研究生利用小鼠做實驗。他與助手們將正常的小鼠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小鼠都在骨盆部位被注射了癌細胞以誘發惡性腫瘤,注射兩周后所有小鼠均患了骨盆腫瘤。
宋金綱教授選擇了對實驗組小鼠進行了“半骨盆滅活再植”手術。首先,他們通過造影,確定了小鼠骨盆血管的位置,然后用專用工具在顯微鏡下將小鼠長滿腫瘤的一側骨盆位置進行了有選擇性的動脈栓塞,然而,因為小鼠骨盆窄小,且全身的腹主動脈、下肢的大血管等都要通過這個樞紐,稍有不慎,這只小鼠不是失血過多而死,就是下半輩子得趴在籠子里。
果然,擔心的事情發生了,手術中小鼠出現了失血性休克狀態,雖然緊急輸了血,但它還是沒有挺下來。第一次實驗失敗了。
總結了第一次的教訓,宋金綱教授認為,克服手術中大出血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健環節,為此,他在送第二只小鼠上手術臺前,特別加強了輸血和止血的環節。一個小時后,宋金綱教授繞開了小鼠的精細血管,終于成功地將長滿腫瘤的一側骨盆從小鼠的體內“拔出”了。經過恒高溫加熱處理后,已經徹底殺滅癌細胞的骨盆在與其身體分離了4個小時后,又被重新歸位。而對照組小鼠則被植入人工骨盆。
開始時,兩組小鼠的恢復情況都很好。但兩個月后區別就明顯了:實驗組小鼠已能較穩定地邁步,而對照組小鼠的骨盆已不能與快速生長的骨骼吻合,這組小鼠出現了“一步三搖晃”的“醉八仙”狀態。手術6個月后,實驗組小鼠骨盆的正骨細胞的軟組織已恢復了相當一部分,小鼠已能正常行走。而對照組的小鼠骨盆則出現了移位狀態,并且很難以正常姿態行走。
2003年4月,這項實驗正式宣告成功。在當年的碩士研究生答辯中,張廣超教授驚喜地發現,宋金綱教授研究生的課題正是自己多年來在尋找的一個突破口,幼鼠的骨骼生長特點與兒童的十分類似,如果將此技術應用在兒科,應該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他將這個想法與宋教授一說,得到了宋教授的大力支持,并將自己研究的詳實資料給了張廣超教授。
張教授設想:如果依法炮制,將患有惡性腫瘤的患兒體內一側骨盆切下,放在溫度較高的恒溫箱內加熱,在這個過程中腫瘤組織和骨盆的正常骨細胞都會被殺死,但作為骨盆基礎的成骨細胞則不能讓其受到損害。然后再將“清潔處理”后的骨盆重新植入人體,等待正常骨細胞和軟組織重新長出。
這個實驗一旦成功,意義非同小可,不僅可使骨盆重新發揮正常機能,最重要的是,這項技術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生殖。畢竟患者用的是自己的骨頭,再次成活性相對很大。當然如果整個骨盆都已被癌細胞侵蝕,那就回天無力了。
本著科學、謹慎的原則,接下來張廣超教授在幼兔身上做了幾次實驗,結果再次獲得成功。
2006年9月下旬,一對風塵仆仆的夫妻推開了張廣超教授的門,這對夫妻是浙江人,13歲的兒子張俊幾個月前被診斷為骨腫瘤,并住進了當地一家醫院進行了一個療程的化療。
一個月的化療結束后,張俊的腫瘤果然萎縮了一部分,但不久后又在繼續增大,長度達到了10厘米以上,而且已經有擴散的趨勢,切除難度很大。醫生一致認為,照這樣下去,這孩子也就有幾個月的生命。夫妻倆抱著最后的一絲希望,慕名找到了張教授……
面前的張俊,此時已不能正常行走了,張廣超和宋金綱兩位教授立刻在B超引導下對張俊進行了穿刺活體組織檢查,終于確定張俊患的是“橫紋肌肉瘤”,在其盆腔及左腹股溝處長有長度約12厘米的腫瘤。
按照慣例,張廣超教授將人工骨盆置換的治療方案向張俊父母作了說明,一聽說孩子以后可能無法正常行走,張俊的父母激烈地否定了這種療法。可是此時,張俊的左骨盆內大部分已被癌細胞侵蝕,情況已經十分危急。
此時,張廣超教授想到了宋金綱教授和自己剛剛在動物身體上研究成功的半骨盆“滅活”再植術。他覺得這正好是一個將兩個人的研究成果推進到兒童階段的一個絕好機會。于是,他向張俊的父母談了自己的設想,并特別強調,目前這項實驗只在成人身上做過幾次,成敗各半,因為兒童的骨骼特殊,目前在兒童中尚未有實例,張俊如果同意做手術,那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手術風險性非常大。張俊的父母仔細考慮后,還是堅定地在手術單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2006年10月22日,對張俊為期4周的化療開始了,這次化療的主要目的是使腫瘤部分萎縮,為正式的手術作“火力準備”,以減少手術的難度。一個月后,化療達到了預期效果,經檢查,張俊的腫瘤長度從12厘米減到了6厘米左右。張廣超教授決定,將于3個月后給張俊實施骨盆重建手術。此次手術,張廣超和宋金綱兩大教授共同聯手為張俊保駕護航。
2007年2月20日上午9點,張俊被緩緩推進了手術室,他的父母緊緊握住兩位教授的手,流下了眼淚。
在手術中,第一道程序就是要將張俊的左側骨盆切下并從他體內“拔”出來,經過恒高溫處理后,骨盆才能被重新植入張俊體內。如此大型的器官“騰挪轉移”,患者和醫生要面臨的最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失血過多。骨盆內組織結構相當復雜,手術中稍有不慎就會對骨盆的神經樞紐造成永久性損傷,同時引發泌尿、生殖功能損傷,落下終身殘疾。
手術前,張廣超就對張俊進行了腫瘤血管造影,以確定骨盆內血管的位置。手術過程中他和搭檔宋金綱教授根據手術前確定的骨盆位置進行了有選擇性的動脈栓塞,并在張俊腹主動脈內放置生物相容性很好的水囊,又用三個彈簧卡子卡住髂內動脈,這些措施都是在小鼠身上得到的啟發,防止大出血的應對之策。
打開骨盆后,兩位教授發現張俊的整個左半側骨盆都布滿了腫瘤,骨盆整體顏色異常,腫瘤的分布位置與手術前的結果十分吻合。雖然經過嚴格控制,張俊的出血量依然很大,他們將水囊注水以暫時阻斷盆腔供血,減少出血。
大約兩個多小時后,在兩位教授的配合下終于完成了手術的前半部分工作——將張俊的骨盆自髂骨到坐骨與股骨交界處切了下來。這時張俊已經流了1000多毫升血。張教授緊張極了,不住地叮囑著輸血的護士。隨后他們剔除了離體骨盆上的腫瘤組織,在60℃~80℃的高溫下進行滅活處理,終將這為害甚巨的癌細胞“斬草除根”。
手術進行了4個多小時,左骨盆的“清潔”處理已經進行完畢。可這時張俊的出血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200毫升,張廣超教授必須抓緊一分一秒將“干凈”的骨盆重新植入他的體內。這個過程極為關鍵,骨盆的放置位置必須十分精確,否則這個孩子可能再也不能像同齡的孩子那樣在操場上奔跑……
憑著多年的經驗,兩位教授用骨盆——股骨外固定架控制股骨頭的位置,并用鋼板將骨盆牢牢固定,最后用加壓螺絲控制整個構架的穩定性,骨盆隨即被牢牢地固定在正確的位置。
6個小時后,手術宣布成功,守候在手術室外的張俊父母聞聽此消息后欣喜若狂,淚流滿面!
2007年4月18日,張俊順利出院并返回了浙江老家,他的術后恢復情況良好。目前已能依靠拐杖下床走路,而且手術沒有影響到他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筆者在采訪時得知,張俊體內的惡性腫瘤已被完全清除,病情復發的可能性很小。“回爐”后的骨盆將會長出正常的骨細胞,再過不久,張俊就能完全擺脫拐杖下床走路了。
張廣超教授的這次手術是全國首例兒童骨盆腫瘤重建手術,目前在世界上都很罕見。消息一經發出,在國內外醫學界立即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效應。天津晚報、今晚報、北方網、新華網、人民網等許多媒體都紛紛予以報道。在采訪中,張廣超教授告訴筆者,這次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手術也為兒童的骨骼惡性腫瘤治療帶來了新希望。
“先滅活再重建”的新型療法能夠保證徹底清除癌細胞,使病人完全康復的希望大大提高了。
采訪中張廣超教授表示,這種療法還可以在兒童骨的惡性淋巴瘤、骨髓瘤、軟骨肉瘤等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大力推廣,很多從其他位置轉移到骨骼組織的惡性腫瘤也完全可以使用這種療法,那些在痛苦中煎熬的兒童骨骼腫瘤患者完全不用擔心可怕的后遺癥了。■
(摘自《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