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運動員小李無明顯誘因出現行走疼痛。學校的校醫發現小李左足底長了兩個黃豆大小的硬疙瘩,告訴小李得了雞眼,貼貼雞眼膏就好了。一個月過去了,雞眼不但沒治好,反而越來越大。小李慌了,趕忙到醫院看醫生。醫生看病后笑著說,你得的不是雞眼,而是跖疣。
對于雞眼,大家耳熟能詳,而對跖疣卻知之甚少,事實上,跖疣的發病率遠遠超過雞眼,幾乎近100%的患者把跖疣當成雞眼,自購雞眼膏外貼或用小刀、剪刀削除,導致跖疣進一步擴散或自體接種而越來越多,甚至繼發感染。
雞眼
病因物理摩擦是發病的主要原因,長時間站立和行走的人很容易發生,無傳染性。
臨床表現足趾出現圓錐形雞眼狀的角質增生物,針頭至蠶豆大小,淡黃或深黃色,表面光滑透明,連續的皮紋通過雞眼表面,一般與皮面相平或稍隆起,邊界清楚。圓錐狀角質增生的頂端呈楔狀嵌入真皮部,刺激真皮神經末梢而發生劇烈的頂撞樣疼痛,如同一個小釘釘在了腳底,壓痛明顯。用小刀去除其表面的角質,在中央可見一堅硬的針狀角質栓,外周有一圈透明的淡黃色環,形如雞的眼睛,因而得名,數目常為1~2個或多個。
治療 可以采用電灼、激光、刮除療法。
預防 應減少摩擦和擠壓,穿寬松的鞋子,鞋內襯以較厚的棉墊或海綿墊。或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足15分鐘左右,待皮膚的角質物軟化后,用小刀或剪刀去除角質物,可明顯緩解疼痛,久之亦可治愈本病。外貼雞眼膏亦有一定的療效。
跖疣
病因 是由病毒感染足底或足趾而發生的表皮良性贅生物,具有一定傳染性。足部多汗、外傷容易患病。
臨床表現 跖疣初起為一細小發亮的丘疹,逐漸增大至黃豆大小或更大。因在足底受壓而形成角化性灰黃或污灰褐色圓形物,境界清楚,周圍繞以稍高增厚的角質環,中央稍凹,表面粗糙,無正常皮紋。用小刀削去角質后可見黑點刺狀贅生物,亦可出血,擠捏兩側疣體可出現疼痛,數目常為多個或單個。
治療 少數跖疣患者可在2~3年因免疫功能的增強而自然消退,但病程長達3~5年不愈的患者也大有人在。因此,跖疣要積極治療。否則,疣體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治。
跖疣的治療比雞眼要復雜一些,電灼、激光、冷凍、外用藥物都是可供選擇的方案。在電灼、激光或冷凍治療后一定要外用抗病毒和抗感染藥物,切不可一燒(凍)了之,否則極易復發。
中藥內服外用也有良好的臨床療效。治療后應重視隨訪,以免復發。■
(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