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國王
奧列弗·克倫威爾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領導者、杰出的軍事將領、英國議會民主政體的締造者。1599年4月5日,克倫威爾出生在英國亨廷頓郡,讀小學時,他就受到了清教思想(16世紀后半期在英國出現的一個新教派,主張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他們不僅在宗教會議和教會活動中批判主教制政府,還在議會內外積極開展反對專政王權的宣傳鼓動工作,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和輿論的準備)的影響。17歲時他來到劍橋,攻讀于錫德尼·蘇薩克斯學院,這是當時大主教洛德所抱怨的兩個“清教保育院”之一。在這里,克倫威爾受到更多的清教思想的影響。
1628年,29歲的克倫威爾在亨廷頓自治鎮當選議員,出席查理一世的第三屆議會,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翌年,國王查理一世解散議會,獨自一人統治國家,直到1640年在對蘇格蘭人作戰需要資金的情況下,才召集了一個新議會,克倫威爾又當選為議員。新議會強烈要求國王不再實行專制統治,但是查理一世不肯屈從議會,于是1642年在忠實于國王和忠實于議會的軍隊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
克倫威爾自然是站在議會一邊的。他返回亨廷頓,組織了一支騎兵隊同國王作戰。在歷時四年的戰爭中,他以杰出的軍事才能使自己聲望日隆。在使戰爭出現轉機的具有關鍵意義的馬斯頓戰役中,克倫威爾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646年戰爭結束,查理一世成了階下之囚,而克倫威爾則被認為是議會方面最成功的將軍。但是和平并沒有到來,因為議會內部發生分裂,各派別間產生分歧。沒過一年,國王潛逃,企圖東山再起,重新糾集軍隊對議會宣戰,第二次內戰爆發了。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克倫威爾擊敗了國王的軍隊,從議會中驅逐了占多數的溫和派議員。在克倫威爾主持下,特別法庭以“叛國罪”的名義判處查理一世死刑。1649年1月30日,查理世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敵人的罪名在白廳被處決。這在歷史上委實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君權神授”的國王頭顱被砍掉的一刻,英國向全世界宣告:國家的最高權力應屬于全國人民!
稱“護國主”
1649年5月19日,英國宣布為共和國。但是這個共和國成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軀殼,并不容許人民群眾享有政治和社會平等權利。克倫威爾掉過頭來開始鎮壓民主革命運動。他先逮捕李爾本,又驅散在圣喬治山上墾荒的掘土派,并于同年9月率軍侵入愛爾蘭,鎮壓當地的民族起義。愛爾蘭三分之二土地被掠奪。獲得土地的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成了愛爾蘭大地主。與此同時,在侵略愛爾蘭戰爭期間,克倫威爾受議會之召揮師北上蘇格蘭,于1651年9月3日徹底消滅查理一世兒子的軍隊。他掠走愛丁堡的國徽,這預示著3年之后蘇格蘭合并于英格蘭。
此時,克倫威爾已獨攬大權。當長期議會腐敗無能、威信掃地之際,克倫威爾依靠高級軍官支持,驅散長期議會議員,建立起護國政體。他于1653年12月16日在倫敦舉行盛大典禮,就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的護國主。實際上,克倫威爾成了軍事獨裁者,共和國名存實亡。 克倫威爾繼續推行符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對外掠奪政策。他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于1652年發動英荷戰爭,迫使荷蘭接受《航海條例》。1654年,英國取得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特權,迫使丹麥允許英國船只自由進出波羅的海,又在加勒比海上從西班牙手中奪取奴隸貿易中心牙買加。1658年,英軍攻占敦刻爾克,在歐洲大陸上獲得貿易據點。這次勝利為英國取代荷蘭成為海上霸主奠定了基礎。
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因患瘧疾在倫敦的白金漢宮病逝。11月23日,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頭顱遭斬
克倫威爾臨終托孤,遺命長子理查德·克倫威爾繼承父位,為“護國主”二世。因為理查德寸功未建,又無軍政才干,軍中將領不服,所以他統治的時間極為短暫。當時,有位克倫威爾葬禮的目擊者約翰伊夫林,在1658年11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目睹了護國主隆重的出殯葬禮……但是,它是我曾見到過的最歡樂的出殯隊伍,因為除了狗叫之外,沒有一個人哭泣;兵士們發出野蠻的怪叫聲離去,他們一邊在街上走一邊還喝酒抽煙。”軍紀的松弛混亂和軍人對大小護國主的不敬,可見一斑。當年,克倫威爾創造的“鐵騎軍”已隨風而逝。這段記載也為我們揭示了查理王朝很快就能復辟的原因。
查理一世的長子流亡在外,這時他抓住國民久亂思治的大好時機,宣布除了謀劃弒君的個別人之外,對國民參與革命的過錯一概不再追究。于是軍中將領轉而支持他于1660年復辟,是為查理二世。可憐的護國主二世連自己都護不過來,安能護國?他見勢不妙,來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溜到法國,當他的寓公去了。
查理二世牢記殺父之仇,對當年在他父親死刑宣判書上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簽字者進行了瘋狂的報復。查理二世下令把護國主克倫威爾的遺體從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里掘了出來,并命人拖著它穿過倫敦城。然后,遺體被送到了日常處決普通犯人的泰伯恩行刑場,在那里被吊上絞刑架,與其他兩具尸體一同示眾一整天。執刑者把吊尸體的繩子砍斷以后,就把克倫威爾的頭顱砍了下來,并把那顆頭顱挑在長矛(還有人說是棍子或鐵叉)上游街示眾,而尸身則被扔進了坑里草草掩埋。偉大的護國主自此和前國王一樣身首分離,再難團聚。克倫威爾的頭顱被釘在長矛上四處游街,復辟的天主教君主用它來恐嚇人民這就是弒君者的下場!
最后,克倫威爾的腦袋被一根長釘子釘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房頂上,在上面一待就是25年。后來一場風暴把它刮了下來,這時它已經完全干燥,胡子仍然長在下頜上。后來克倫威爾的頭顱不知怎么流落民間,竟成了私人收藏品,并且一度被頗懂生意經的英國人拿去作了古董輾轉販賣。
18世紀后期,羅塞爾家族開辦了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克倫威爾的頭顱成了這個小小博物館的中心展品。14年,一個名叫約西亞·亨利·威爾金森的人花230英鎊買下了這顆頭顱,并開始抱著它到處炫耀。當時看過這個人頭的瑪利亞·艾吉沃斯寫道:“威爾金森先生是這個人頭現在的持有人,他一直以此為榮。那是個極可怕的人頭,頭上面蓋著干透的黃皮,就跟別的木乃伊一樣,上面還有栗色的頭發,眉毛和胡須都保存得很好,那顆頭依然插在一個鐵桿上。”
艾吉沃斯還描述說,客人們可以排著隊輪流到窗邊抱一抱那個東西。人們可以在它的腦后部位看到笨手笨腳的劊子手留下的“斧砍的痕跡”,“有一只耳朵已經按要求砍掉了,他頭顱左眼上面還有克倫威爾的獨特標志——一個碩大肉疣的痕跡。”
歸葬教堂
直到300年后的1960年,克倫威爾的頭顱才離開了聚會上的巡回展覽,由克倫威爾的母校劍橋大學的錫德尼·蘇薩克斯學院收回,埋葬在牛津地區的一座小教堂之旁。一個流浪的靈魂總算有了一片棲身之地。現在這座教堂還有一塊非同一般的匾,上書:“英國、蘇格蘭及北愛爾蘭之貴族保護者,本校1616~1617年校友,奧列弗·克倫威爾之頭顱,1960年3月25日埋葬于此左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