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8-6919(2007)09-0100-02中圖分類號:R739.62文獻標識碼:A【基礎醫學】
【摘要】 目的 研究鼻咽癌組織中原癌基因c-src、抑癌基因p53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及其相關性。方法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研究40例鼻咽癌組織和10例正常鼻咽粘膜組織切片中的c-src、p53與VEGF的表達。結果鼻咽癌組織中c-src、p53和VEGF的表達明顯高于正常鼻咽粘膜組織(P<0.01), 且三者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P<0.01);c-src、p53及VEGF分別與鼻咽癌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和骨、肺、肝等遠處轉移及五年生存期有關(P<0.05):III、IV期和有轉移患者c-src、p53及VEGF表達較I、II期和無轉移鼻咽癌患者顯著增高。結論c-src、p53及VEGF可作為判斷鼻咽癌預后及指導臨床治療的有意義指標。
關鍵詞:鼻咽癌, c-src, p53, VEGF
1 材料和方法
分析40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1998年3月-7月經病理確診為鼻咽癌的患者,均為低分化鱗癌。患者年齡31—60歲;男29例,女11例;按1992年福州分期[1、2],I、II期8例,III、IV期32例。正常鼻咽粘膜組織標本10例,來自同時期的活檢鼻咽粘膜炎性組織。
采用兔抗人c-src多克隆抗體、鼠抗人p53單克隆抗體和兔抗人VEGF單克隆抗體及免疫組織化學S-P法。標本為上述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的鼻咽癌組織和正常鼻咽粘膜組織,4um連續切片。以大腸癌陽性標本為陽性對照,PBS替代第一抗體作為陰性對照,正常鼻咽粘膜組織作為正常對照。
結果評定標準:c-Src、VEGF免疫組化染色的結果參考Jankowski等標準[3]判斷,胞膜或胞漿呈棕黃著色者為陽性細胞,未著色者為陰性; p53蛋白陽性染色參照Carcangiu以見到定位于腫瘤細胞胞核的棕黃色顆粒為標準。
統計學處理:定性資料采用 2檢驗及其相關性分析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以?=0.05作為顯著性檢驗水準。以上統計采用SPSS12.0 統計軟件包統計。
2 結果
2.1 臨床隨訪結果
到2004年9月止,共隨訪6年,其中16例因復發、轉移而死亡或其他原因死亡,3人失訪,均按死亡計算。
2.2 鼻咽癌組織c-src、p53和VEGF的表達均明顯高于正常鼻咽組織。見表3-1。

2.3 鼻咽癌組織c-src、p53和VEGF的表達與臨床的關系
鼻咽癌組織c-src、p53和VEGF的表達均與頸部淋巴結轉移、92福州TNM分期、遠處轉移和5年生存期密切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2。


2.4 鼻咽癌組織c-src、p53的表達與VEGF的表達的相互關系
對40例鼻咽癌組織c-src表達與VEGF表達、p53表達與VEGF表達和c-src表達與p53表達分別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分別為rs=0.548、rs=0.548和 rs=0.594(P<0.01),呈顯著正相關,見表3-3和表3-4。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鼻咽癌組織中c-src、p53和VEGF的表達明顯高于正常鼻咽粘膜組織,且其差別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原癌基因c-src的表達在時空上的紊亂使其蛋白產物發生質和量的改變,是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認為c-src原癌基因的激活可能與鼻咽癌的發生發展有關。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到的突變型p53則是一種癌基因,促進細胞的惡性轉化,其功能正好與Wt-p53基因功能相反,故鼻咽癌組織中p53呈高表達。VEGF在鼻咽癌的發生發展中亦起一定的促癌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是VEGF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促進血管新生,進一步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4]。
本實驗還顯示:鼻咽癌組織中c-src、p53和VEGF表達分別與頸部淋巴結轉移、92福州分期、遠處轉移、生存期等均有密切關系:臨床III、IV期的患者均較臨床I、II期明顯增高;頸部淋巴結轉移和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均較局部無淋巴結轉移和無遠處轉移的患者明顯增高;生存期小于5年的患者均較生存期大于5年的患者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c-src、p53和VEGF有促進腫瘤轉移的作用,并且與臨床分期、預后不良有關。
同時研究鼻咽癌c-src、p53與VEGF三者的表達及其相關性罕見報道。本研究結果表明:鼻咽癌組織中c-src和VEGF、p53和VEGF以及c-src和p53的陽性表達分別具有顯著正相關性( P<0.01)。
我們認為 結合c-src、p53和VEGF表達的高低可以預測鼻咽癌的生物學行為,可以作為鼻咽癌患者腫瘤轉移和有意義的預后指標。我們認為在診治鼻咽癌時同時檢測c-src、p53和VEGF等指標,可以篩選出高危轉移的患者,將有助于對患者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潛能的評估,使患者能夠及時得到明確合理的綜合治療,從而使患者不僅可能有更長的生存期,而且有更好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泰福,徐國鎮.全國鼻咽癌會議紀要.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1992.1:204.
2閔華慶,洪明晃,馬駿,等.鼻咽癌新分期的研究.癌癥,1992.1:204.
3Jankowi J,Coghill G,Hopwood D,et al. Oncogenes and oncosuppressor genes in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us Gut, 1992.33(8):1033.
4徐澍,張維元.Ⅲ期鼻咽癌p53蛋白表達與生物學行為及預后的關系及其與p53基因突變、潛伏膜蛋白-1表達的相關研究[J] 中華病理學雜志,2001.30(6):456-459.
5Fujiwara T,Nishizaki M,Tanaka N,et al.Recombinant adenovirus expressing wild-type p53is antiagiogenic-implication for lung cancer gene therapy[J] GanTo Kagaku Ryoho,2000.27(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