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8-6919(2007)09-0136-02中圖分類號:R683.41文獻標識碼:A【療效觀察】
自2001年9月~2006年10月,作者采用后側入路有限接觸動力加壓鋼板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26例,經觀察療效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齡18~60歲,平均34歲。摔傷7例,墜落傷4例,壓砸傷5例,車禍傷10例。閉合性骨折21例,開放性骨折5例。橫斷形骨折8例,斜形及螺旋形12例,粉碎性6例。合并顱腦損傷2例,胸腹部損傷3例,多發骨折2例,橈神經損傷2例。傷后至來診時間1小時~6天。
1.2 手術方法 臂叢麻或全麻。側臥位,于上臂后側,在肩峰后緣與尺骨鷹嘴的連線上做骨折處皮膚切口,分開淺筋膜后,辯明肱三頭肌外側頭和長頭之間的肌間隙,鈍性分離肱三頭肌長頭和外側頭,向兩側牽開。切開由長頭和外側頭匯合而成的共同腱,在橈神經溝中解剖出橈神經和伴行的肱深動脈,并輕輕向外側拉開。沿中線切開肱三頭肌內側頭肌纖維,骨膜下剝離該肌并向兩側牽開。注意保護內側頭上方橈神經溝中的橈神經,并避免損傷穿過內側肌間隔進入臂后側的尺神經。注意僅顯露肱骨后側面,不剝離其他面軟組織,利用間接復位技術進行復位。對粉碎性骨折進行非解剖復位,碎骨塊嚴禁剝離骨膜,主要恢復肱骨的長度、軸線,矯正旋轉移位。于骨折后側行4mm有限接觸動力加壓鋼板(LC-DCP)塑形后內固定。對粉碎性骨折用LC-DCP橋接固定。骨折遠、近端必須至少各用3枚螺釘固定,否則,在內側緣加用重建板或管形板重疊固定。對粉碎性骨折采用自體松質骨加同種異體骨植骨,逐層關閉切口,結束手術。
1.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1周。非粉碎性骨折,頸腕懸吊1周后,即可行肩肘關節主動及被動功能鍛煉。粉碎性骨折行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6周后,行肩肘關節功能鍛煉。對橈神經損傷病例加用中頻電刺激治療,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1.4 中醫治療 整個過程按中醫骨傷三期原則內服中藥,早期清熱解毒,消腫利濕;中期溫通經脈,接骨續筋;后期補益肝腎。對有遲緩愈合可能的病例,應重用接骨續筋藥,如土鱉蟲、自然蟲、骨碎補之類。對合并有橈神經損傷者,內服藥還應加入益氣活血,通經活絡之品,如黃芪、地龍之類。對切口愈合進入關節功能鍛煉期間的病人,應用上肢損傷洗方熏洗患肢,達到迅速恢復功能的目的。
2 結果
本組26例,術后X線片示解剖復位22例,功能復位4例,鋼板螺絲釘固定位置良好。全部切口甲級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4~7個月,平均5個月。無醫源性橈神經損傷,2例原發橈神經損傷,1例于傷后2.5個月恢復,1例3個月恢復。所有病例最終肩肘關節功能恢復滿意。
3討論
3.1 內固定物選擇 LC-DCP是針對DCP所存在問題進行改造的一種鋼板。為改善鋼板下局部血運,在其貼骨面構形為若干深而寬的溝槽,截面呈梯形。這種改進不僅大大減少了對骨皮質血運的影響,加速了骨折愈合,而且溝槽部還會有少量骨痂生長,增強了骨折愈合部的堅強度。此外,釘孔兩端的傾斜度加大,允許螺釘在骨的長軸方向傾斜40o,對于短斜形骨折也能以皮質骨拉力螺釘進行加壓[2],所以LC-DCP是固定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理想材料。
3.2 后側入位的優點①僅涉及一塊肱三頭肌,不易致肌肉粘連,肘關節活動受限。②后側入路能直接顯露位于橈神經溝中的橈神經及肱深動脈。③最大限度地減少螺釘松動及釘、板斷裂的發生。④顯露橈神經極其方便,為肱骨中下段骨折合并橈神經損傷一并探查修復橈神經提供有利條件。
3.3 積極預防骨折不愈合 ①要使用有限接觸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②骨折端骨膜盡量少剝離或不剝離。③對于粉碎性骨折要應用間接復位技術,進行非解剖復位。④安裝螺絲釘固定鋼板鉆孔時對側的保護可通過限制鉆頭的長度來完成。⑤鋼板要足夠長。本組資料中2例采用雙鋼固定,也均骨性愈合。⑥可以使用同種異體骨復合自體髂骨植骨,以加強骨折局部的穩定性及提供骨誘導性支持。⑦對于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術后要用石膏托外固定,且時間不應少于4~6周。
3.4 關于橈神經損傷 注意以下幾點:①位于橈神經溝中的橈神經在手術中容易損傷,在上臂近側2/3,除非已解剖出橈神經,不可盲目地向深層分離至骨干,更不可盲目在后側放置鋼板。②不要過分牽拉及長時間暴露橈神經。
參考文獻
1楊如江.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156例報告[J].中醫正骨,2006,18(9):63.
2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