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不僅有科學而且有理論科學,不過它的特征不是公理論而是模型論。東西方傳統科學差異的總源頭是生成論和構成論的不同,東方以生成論為主流,于是形成了中國傳統科學功能的、代數的、模型論的特征;西方以構成論為主流,于是形成西方傳統科學結構的、幾何的、公理論的特征。
中醫現代化、中醫科學化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認為中醫不科學,因為不科學,所以才要科學化。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學”。
關于科學一詞,已出現很多種定義,有人認為科學就是對宇宙萬事萬物規律的探討。有人認為科學就是分科的學問,有人認為科學就必須滿足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和實驗檢驗這三個要求。應該說上述第一種觀點是寬泛的意義,第三種觀點是嚴格的意義。
就嚴格意義的科學而言,在17世紀以前,不僅中國沒有,西方也沒有。嚴格意義的科學是在歐洲由16-17世紀那場“科學革命”形成的。李約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承認中國古代有科學,但認為它不是理論性的科學而是經驗性的準科學或前科學。
董光壁則認為李約瑟并沒有發現中國古代科學不同于現代科學的理論特征,他在研究了西方與中國的科學技術史之后指出,中國傳統科學在秦漢時期以陰陽五行學說和氣論為哲學基礎,數學、天學、地學、農學、醫學五大學科各自形成自己的科學范式,并且聯合開辟了宇宙圖象的歷法模式,數學模式和物理模式之先河,其后傳統科學的積累以其三次高峰展示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和行為軌跡。
因此,他的結論是,中國不僅有科學而且有理論科學,不過它的特征不是公理論而是模型論。東西方傳統科學差異的總源頭是生成論和構成論的不同,東方以生成論為主流,于是形成了中國傳統科學功能的、代數的、模型論的特征;西方以構成論為主流,于是形成西方傳統科學結構的、幾何的、公理論的特征。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科學唯一沿用至今的學科,它集中體現了功能的、代數的、模型論科學的特征。我們應該敢于承認中醫并不是嚴格意義的科學,即不是現代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它不能用數字描述,不能在實驗室檢驗。這是客觀事實,沒必要遮遮掩掩。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中醫卻是一種寬泛意義的科學,是一種模型論科學。
模型論科學把理論看作一簇與經驗同構的模型,用模型化方法表達理論,用同構概念來說明理論與客觀對象之間的數學關系和物理關系。模型的優勢在于,除部分地包括對實際觀察到的現象描述外,還可以包含許多非實在因素對應的結構。模型是理論的一種邏輯演算形式,是一種理論化了的理論形式,其中的命題不一定要看成真的,但在它們的集合中必須是可邏輯推論的。運用模式可以從原始觀察陳述出發,推論出尚未觀察到的一些有關的命題,而這些推論的結果又可以成為新的初始命題,由此不斷的去尋找越來越多的可觀察性質。
“模型論的科學理論”是科學哲學的一個新觀念,用這個新觀念來審視中醫學,我們可以自然地得出中醫學是科學——是傳統科學、是模型論科學的結論。
(本文摘自《易學與中醫》,張其成著,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為滿足讀者閱讀需要,經出版單位同意,特編發此文。為閱讀方便,本刊編輯在劃分段落上做了必要調整,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