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評價納洛酮治療COPD并發Ⅱ型呼吸衰竭伴肺性腦病臨床療效。方法 將52例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兩組均予以積極控制感染,持續低流量吸氧(氧流量為2~3L/min,鼻導管給氧法),解痙平喘,止咳化痰,保持氣道通暢,維持酸堿、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綜合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納洛酮注射劑(0.4mg/支),首劑負荷量1.2mg加入生理鹽水20ml中靜脈推注,以后給予納洛酮注射劑2.4mg加入生理鹽水50ml中,每日2次,用微量泵24h持續靜脈泵入,連用3天。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動脈血氧分壓(PaO2)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生。結論 納洛酮治療Ⅱ型呼吸衰竭伴肺性腦病臨床療效確切。
關鍵詞:納洛酮;COPD;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腦病
納洛酮是特異性阿片受體拮抗劑,其可直接、有效地拮抗和逆轉β-內啡肽所致的中樞性呼吸抑制作用,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發揮治療作用[1]。我們應用納洛酮治療Ⅱ型呼吸衰竭伴肺性腦病取得較好療效且無不良反應發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近7年(1999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呼吸科所收治的COPD并發Ⅱ型呼吸衰竭伴肺性腦病患者5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國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范》[2]。將入選52例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齡60~85歲,平均74.4±4.8歲;病程5~20年,平均10.7±4.9年。對照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齡60~85歲,平均73.9±5.2歲;病程4~20年,平均9.8±4.5年。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病例治療前均有明顯的咳、痰、喘及意識障礙,動脈血氣分析PaO2、PaCO2值相近(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積極控制感染,持續低流量吸氧(氧流量為2~3L/min,鼻導管給氧法),解痙平喘,止咳化痰,保持氣道通暢,維持酸堿、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綜合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納洛酮注射劑(0.4mg/支),首劑負荷量1.2mg加入生理鹽水20ml中靜脈推注,以后給予納洛酮注射劑2.4mg加入生理鹽水50ml中,每日2次,用微量泵24h持續靜脈泵入,連用3天。
1.3 觀察方法 患者臨床咳、痰、喘癥狀、意識狀態;均于治療前、治療后行血、尿、便常規、心電圖、動脈血氣分析(PaO2、PaCO2)、血糖、血電解質及肝腎功能等檢查。
1.4 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后咳、痰、喘癥狀明顯改善,意識狀態在24h內由譫妄、躁動、昏迷轉為清醒;有效:治療后咳、痰、喘癥狀有改善,意識狀態在24~48h內轉為清醒;無效:治療后咳、痰、喘癥狀,意識狀態及動脈血氣分析(PaO2、PaCO2)沒有改善甚至惡化。
1.5 統計學處理 統計資料各項參數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用SPSS 11.0版統計軟件統計。
2 結果
2.1 經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表明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PaO2、PaCO2)變化情況 見表2。
注:治療前后組內對照組,△P<0.01;治療后組間對照,P<0.05
結果表明經治療后,兩組在咳、痰、喘癥狀,意識狀態及動脈血氣分析(PaO2、PaCO2)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改善,但治療組在治療后上述情況的改善更優于對照組(P<0.05)。
2.3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過程中無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無明顯抽搐、煩躁,無血壓波動、心律失常,無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發生。治療組未出現皮疹、皮膚發癢等藥物過敏反應,注射局部無紅腫、硬結等癥狀。
3 討論
納洛酮(naloxone)為羥二氫嗎啡酮的衍生物,其化學結構與嗎啡相似,僅在嗎啡的N-位甲基以烯丙基取代,6位羥基變為酮基,而它的藥理作用卻與嗎啡安全相反。1960年,Fishman首次成功合成納洛酮,之后納洛酮就開始被用于治療麻醉劑與麻醉劑過量引起的休克。納洛酮主要在肝臟經葡萄糖醛酸化,N-去烷基化和還原等作用而迅速代謝,其主要代謝產物是納洛酮-3-葡萄糖醛酸化物。給藥后48~72h約有65%經腎臟排出。血漿半衰期為60~90min。
納洛酮是嗎啡樣物質的特異性拮抗劑,其與嗎啡受體的親和力比β-內啡肽強,能競爭性阻止并取代β-內啡肽類物質與受體結合,從而阻斷β-內啡肽類嗎啡樣物質的作用,對呼吸抑制起到一個反轉作用[5],從而興奮呼吸,尚有減少肺間質水分的積聚,大劑量時對減輕肺的分流有效[6]。對于并發肺性腦病的患者有明顯改善呼吸紊亂的療效[7]。納洛酮容易透過血腦屏障迅速發揮作用,產生強有力的興奮呼吸中樞作用,阻斷β-內啡肽所致呼吸抑制的病理過程,從而阻斷惡性循環,改善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改善腦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促進意識恢復。
納洛酮靜脈給藥起效較快,它的藥物代謝半衰期較短(60~90min),首劑給予負荷量,以后用微量泵24h持續靜脈泵入有助于快速不間斷有效拮抗β-內啡肽,使病情不易反復。
本文結果顯示納洛酮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動脈血氧分壓(PaO2)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生。
我們認為在對基層醫院于Ⅱ型呼吸衰竭伴肺性腦病的治療,在積極控制感染,持續低流量吸氧,解痙平喘,止咳化痰,保持氣道通暢,維持酸堿、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及早應用納洛酮是安全有效的,并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孟憲芳.納洛酮在臨床急診中的應用進展[J].綜合臨床醫學,1997,13(6):500.
2中華醫學會呼吸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范[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0:453-460.
3顧勤.呼吸衰竭患者血漿β-內啡肽變化[J].中國急診醫學,1998,7:22-23.
4季蓉,何權瀛.內源性阿片肽在呼吸調控中的作用[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7):440.
5張佩斌,陳榮華.納洛酮對小白鼠缺氧時呼吸抑制反轉和低氧存活時間影響及臨床價值探討[J].江蘇醫藥,2000,8.
6高成新.納洛酮對敗血癥通氣和抑制的預防作用[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1,14(6):330.
7Lombard RM.Medical therapy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Med ClinN AM,1985,69: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