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8-6919(2007)09-0102-03中圖分類號:R821.3+4文獻標識碼:A【調查報告】
為了確保戰爭中醫療資源的充足,需要在傷情編碼的基礎上預計醫療資源的需求量。在用模擬仿真試驗進行當前和未來戰爭資源投入方案設計中,有必要使用量化措施提高傷病員分流的精度。利用這種計算機輔助的運算法則可以方便地建立應對各種作戰模式和不同方案的傷病員分流表。
1 研究目的
創建一種能把住院數據與病人傷情編碼體系相聯系的方法,將傷病員分流與受傷的解剖學部位相掛鉤,簡便地進行傷病員的分類統計。
2 研究方法
通過伊拉克戰爭中的相關數據資料來具體解釋“依據傷類及傷部百分比對傷病員進行編碼分流”的方法。在對以傷情編碼方式產生的傷病員分流的各部構成評價時采用了ICD-9(即國際疾病分類法第九次修訂本)中的診斷數據。
3 研究內容
3.1以傷類與傷部關系建立傷病員分流
利用收集自越南、摩加迪沙、伊拉克戰爭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經驗型住院數據,依據傷類和傷部比例實施傷病員分流[1-6]。有將近10%的數據因未進行傷情分類而無效,剩余的數據作為一個整體,總計為100%,見表1。

越南戰爭:1964-1972年間51,976例海軍戰傷住院資料。依傷類和傷部創建戰傷傷亡人員分流表。摩加迪沙戰爭:共計58個美國陸軍騎兵部隊的傷員被認定為戰傷,含91種傷情。伊拉克戰爭第一階段:從TRAC2ES數據庫中獲得了2003年3-8月間伊拉克戰爭第一階段的相關數據資料。共有859人次傷亡(海軍266人、陸軍593人)。伊拉克戰爭第二階段:2004年3-12月海軍戰傷傷員分流中共有682名戰傷士兵。
伊拉克戰爭第一階段傷病員分流
盡管表1中呈現了以上四次軍事行動的傷員分類情況,我們還是補充了這部分信息用來說明伊拉克戰爭第一階段傷病員分流表是如何導出的。依據ICD-9編碼就需要等量的傷情編碼,從而統計各傷情比例。這就要依據ICD-9編碼模版處理傷情編碼。其中復合傷的分類例外,是以傷部為分類要素。表2是參照ICD-9得出的傷員分流。根據ICD-9編碼分流法,95%的海軍和90%的陸軍都以傷類進行編碼分流。

3.2 chi-square試驗測定傷類分布與兵種的相關性
為了在分流中將海軍和陸軍聯合統計,我們采用chi-square試驗測定傷類分布與兵種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兩個兵種在傷類分布上存在顯著的差異(X2=22.74,df=11,p<0.19)。盡管如此,但傷部的分布則不存在差異。特別是開放性損傷和骨折這兩大主要傷類,經比較,證實沒有差異。chi-square試驗證實傷部與軍種無關,即說明傷口與骨折部位的發生頻次在海軍和陸軍是相似的。
既然證實傷部與軍種無關,那么就傷部可合并兩軍種的數據,一來擴大樣本量,二來減小誤差。雖然由于某些元素的樣本量不足而不能應用chi-square試驗,但是只要樣本量充足,這方法對于所有傷類都適用。
3.3 傷類和傷部統計傷情編碼乘法原則
根據傷類和傷部這兩個元素統計傷情編碼的各項比例。這里運用了乘法原則即兩個獨立事件可以同時發生。
以乘法原則定義可能性事件:
P(A)=A事件發生的概率
P(B)=B事件發生的概率
P(A*B)=A事件和B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
P(A/B)=在B事件發生的基礎上A事件發生的概率
P(B/A)= 在A事件發生的基礎上B事件發生的概率
對于獨立事件,上述原則將兩獨立事件共同發生的概率簡化為兩事件獨立發生概率之積。
例如,海軍肩關節脫臼的比例為脫臼占海軍所有傷類的比例乘以肩關節脫臼占總傷部的比例。結果為:P(肩關節脫臼)=1.9%*82%=1.56%或0.0156。

雖然按乘法原則統計概率很簡便即為:傷類%*傷部%,但是很多傷情編碼中都有復合傷,他們是相應單一傷部的多類編碼。例如,在表5的燒傷分類中,列表中展示了6類同一部位燒傷的不同傷情編碼。它們的分類依據是燒傷面積占體表面積的比例和燒傷的嚴重度的不同。表5中的數據資料源于DMSB(衛勤保障規劃委員會)課題專家小組的相關統計研究報告。下表中,計算75-80各傷情編碼組占總傷亡的比例的方法是:
PC=燒傷%*上肢燒傷%*DMSB頻次%
該方法通用于復合型傷情中某一特定傷部的創傷類型的綜合。然而隨著防護裝備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更新,DMSB的統計結果需要進行重新評估。

4 討論
4.1傷情發生頻次統計工具
該統計工具是在原傷情分流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給以必要的計算和調整。如果能納入些附加信息,將大大簡化這項工作。使用該工具在傷病員分流中可以起到量化的效果,以先前的戰爭為基礎建立量化的方案。此外,根據相關數據資料不同的投入比例,上述兩者的結合將會創建各種不同的傷病員分流表。
4.2以先前的戰爭為基礎建立的傷病員分流
根據不同的需求可以在即時組合模式中任意選擇各種不同的方案。為創建一份符合要求的方案,使用者必須正確輸入12項傷類的比例值并確保比例之和為100%。爾后在各傷類中添加傷部比例值并確保比例之和為100%。
4.3 應用
為了應付突發事件、應急作戰、平時保障行動和保衛國家安全,可以利用病人ICD編碼創建最新的傷情發生頻次檔案,這些方案能夠在各部門得到廣泛應用。例如以疾病與非戰斗傷亡數建立傷病員分流,而且只要具備更多的傷病員檔案數據就可以對分流情況作進一步的細化。隨后,利用這些傷病員分流表作未來戰爭的減員預計。對于戰時醫療資源的計劃預備而言,很有必要預測傷員人數和構成。將傷病員的編碼分類結合戰傷和疾病與非戰斗外傷的比例進行分析會使醫療資源需求量的預測結果更準確。
參考文獻
1Joint Pub 4-02.Doctrine for Health Service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s.30 July 2001
2Booz Allen Hamilton Incorporated.Medical Analysis Tool Version 0.5 Technical Reference Manual,1998.
3Tropeano A. Estimating Supplies Program. Report No.00-4D. San Diego, CA, Nav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2000.
4Tropeano A, Konoske P, Galarneau M, Mitchell R, Brock J.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ctical Medical Logistics Planning Tool (TML+).Report No. 03-03C. San Diego, CA, Nav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 2003.
5Joint Readiness Clinical Advisory Board. Deployable Medical Systems (DEPEMEDS)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Clinical and Support and Patient available at : http://www.jrcab.army.mil/d-prod.htm. Accessed July 29, 2005.
6James M. Zouris, G. Jay Walker. Scenario-based Projections of Wounded-in–Action Patient Condition Code Distributions. Technical Report 05-32, Nav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