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室自1999年實施績效薪酬二次分配方案,至今已實施過四種方案,現介紹如下:
1 四種分配方案
1.1 第一種分配方案(1999年至2001年實施)
第一種二次分配方案是初始摸索階段。具體方法如下:按收費單上收費金額的多少進行量化,每臺手術巡回、洗手護士各記1分,若沒有洗手護士,巡回護士記1分。績效薪酬的發放:出勤占科績效薪酬總額的1/2,收費金額占科績效薪酬總額的1/2,由于收費標準有一定的偏差性,這種分配方案表現出了工作質量、強度與績效薪酬不成比例。
1.2 第二種分配方案:(2002年至2004年實施)。
1.2.1 根據手術分類標準,按手術分類記分。如:闌尾炎、剖宮產記1分,直腸癌、乳腺癌記3分,食道癌記6分等。
1.2.2 同一部位的輔助手術加輔助手術分值的一半。如:剖宮產+子宮肌瘤共記1分+2分×1/2共2分。
1.2.3 根據時間長短記分。如:植皮手術、手外傷等按1小時記1分,以此累加。
1.2.4 各種感染手術。如:乙肝、梅毒、結核、綠膿桿菌、艾滋病病毒感染手術累加1分。
1.2.5 獎勵:無論白天或夜班急診,手術不分大小,急診費5元,節假日的優診手術費按手術大小不等。在全院各項比賽活動中獲前三名者獎100元(包括全院護理理論、操作、體育比賽活動、文體活動等)。
績效薪酬的發放:每月的總分值占科績效薪酬2/5,出勤占科績效薪酬3/5。
護士長績效薪酬=(每月科績效薪酬總額—優急費)÷全科參加分配的人員數+獎勵。
科室人員績效薪酬=每人分值×每分金額+出勤績效薪酬+職稱系數+獎勵
器械、收費班績效薪酬按科室人員的平均數發放。
此種績效薪酬分配方案出現了有的手術時間短,但分值高,有的手術時間很長,但分值很低的問題,跟手術分類、手術醫生快慢有關。
1.3 第三種分配方案(2004年至2006年實施)
是在第二種績效薪酬分配方案的基礎上,把總手術時間加進去。每例手術時間為手術患者入手術室開始至出手術室為止,以手術室護理記錄單為依據,必須同麻醉記錄單同步。
績效薪酬的發放方法:每月的總分值占科績效薪酬1/5,總手術時間占科績效薪酬總額的1/5,出勤占科績效薪酬總額的2/5,職稱系數占科績效薪酬總額的1/5。此種分配方案表現出總手術分值與總手術時間不同步的問題,有時相差還很大。(職稱系數:護士1.0護師1.1主管護師1.2副主任護師1.7護士長1.7)。
1.4 第四種分配方案(2007年開始實施)
單純按照手術護理單上的總時間累計。
績效薪酬的發放:時間占科績效薪酬2/5,出勤占科績效薪酬2/5,職稱系數占科績效薪酬1/5。
2 討論
自從1999年至今實施的四種績效薪酬二次分配方案,由初始的不成熟到后來的逐步完善,更適合手術室工作特點,更公正、公平,受到了科室人員的普遍認可,它使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由定性發展到定量,公正地反映了科室人員工作業績,調動了手術室護士的工作積極性。不計較工作時間,解決了因科室急診手術多,周六、周日加手術多,正常手術時間長,護士長排班難的問題,提高了手術配合質量和醫生、病人的滿意度。第四種績效薪酬分配方案減輕了護士長每月劃定手術分值的工作量,進一步體現了績效薪酬分配的公正合理性,同時緩解了與各手術科室之間因手術安排而引發的矛盾,加快了手術科室床位的周轉,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