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中藥大多是植物、動物、礦物藥,性平毒性小,流傳著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中藥治療屬“自然療法、安全、藥食同源”等觀點。然而,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的基本規律之一,中藥也不例外。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提出了有關藥物不良反應的概念,即將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多毒,不可久服”[1],如大戟、芫花、甘遂、烏頭、狼毒等。這里僅就中藥引起的精神神經不良反應作一簡要介紹:
1 含生物堿類中藥
1.1 含烏頭堿類 此類生藥如烏頭、附子等毒性反應主要為口咽灼熱、全身麻木、煩躁、呼吸困難、脈緩、心律不齊、中樞抑制。
1.2 含莨菪堿類 如莨菪堿、山莨菪堿、東莨菪堿、顛茄、阿托品、洋金花、三分三、曼陀羅、華山參、天仙子等,可引起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口干、舌躁、瞳孔散大、心率增快、支氣管及周圍血管擴張、胃腸平滑肌活動馳緩、躁動、幻覺、譫妄、昏迷、運動障礙等。
1.3 含麻黃堿類 如麻黃表現為興奮、煩躁不安、震顫、焦慮、譫妄、頭痛等,嚴重時可引起視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困難、驚厥等。
1.4 含雷公藤堿類 如雷公藤可見頭痛、頭暈、乏力、肌痛、四肢麻木,嚴重者可致抽搐。
1.5 含馬錢子堿類 如馬錢子、呂宋果等初期咀嚼肌及頸部肌肉發緊,同時可出現口舌發麻、吞咽困難、煩躁不安,嚴重者肌肉極度收縮而呈強直,甚至角弓反張、抽搐,可因呼吸肌痙攣出現呼吸困難而死亡。
2 含苷類中藥
2.1 含氰苷類的生藥 如杏仁、桃仁、郁李仁、腫節風、大風子、木薯等主要損害神經系統,使組織缺氧出現呼吸困難、發紺、心悸、頭昏、頭痛、昏迷、抽搐等,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2.2 含強心苷類生藥 如洋地黃、夾竹桃、羊角拗、冰涼花、白頭翁、白薇、白屈菜、八角楓、萬年青等,主要為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腹瀉、便血、頭昏、頭痛、四肢麻木、煩躁、神志不清、抽搐、暫時性發呆、紫斑;尚可出現心律失常,如前期收縮、傳導阻滯、房室分離、心房顫動等,嚴重者可出現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等等,同時還可發生房室傳導阻滯、發作性心動過速及竇性心動過緩等,最終因心跳突然停止而死亡。
3 含萜類(甘遂)內酯類(苦楝皮、天名精)中藥 其毒性作用表現為中樞神經抑制,引起頭暈、頭痛、驚厥、抽搐等。
4 礦物類中藥 含汞類中藥(輕粉、朱砂、水銀、白降丹)主要引起中樞神經和自主神經紊亂出現精神異常;含砷類中藥(雄黃、雌黃、自然銅、代赫石、砒霜)對中樞的影響很大,可出現頭痛、煩躁不安、意識模糊、神經炎、四肢疼痛、麻木、刺痛、肌肉無力、行走困難、運動失調、關節痛等;含鉛類中藥(密陀僧、鉛丹等)可出現頭痛、失眠、幻覺、癲癇樣發作等。
5 含毒性植物蛋白類中藥(眼鏡蛇等)、細胞原漿毒蛋白(蒼耳子、全蝎等) 主要損害神經而引起頭昏、頭痛、煩躁不安、痙攣、狂躁等。
6 動物類中藥 如水蛭、蜈蚣、地龍、蟾酥、斑蝥等,可興奮迷走神經引起口唇肢體麻木、復視、咀嚼無力、大小便失禁,甚至下肢癱瘓等。
國務院頒布的《醫療毒性藥品管理辦法》[2]規定具有毒性的中藥材有以下28種:砒石(紅砒、白砒)、砒霜、水銀、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馬錢子、生草烏、生川烏、雄黃、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巴豆、生半夏、生南星、生狼毒、生藤黃、生甘遂、洋金花、鬧洋花、生千金子、生天仙子、蟾酥、輕粉、紅粉、紅升丹、白降丹、雪上一枝蒿。故在使用這些藥物時應嚴格掌握用法與用量,并應在使用中嚴密觀察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 孫定人,齊平,靳穎華.藥物不良反應[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44.
2 國務院.醫療毒性藥品管理辦法[S].1988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