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140例過期妊娠,妊高征,胎兒發育遲緩等病理情況采用低位小水囊促
進宮頸成熟,降低剖宮產率。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均為初產婦,年齡22~37歲,平均29歲,孕38~42周。其中超期妊娠122例(87.1%),超期妊娠合并妊高征26例,妊高征總數36例(25.7%),過期妊娠8例。產婦均羊膜未破,無急性陰道炎癥。B超除外前置胎盤,胎頭固定或半固定。
1.2治療方法:放置水囊前雌三醇10mg,肌注三天,葡萄糖酸鈣1.0g,一日3次,用三天。將12號導尿管插入避孕套(雙層1,分別距頭端5cm和8cm處結扎,制成囊袋,高壓消毒備用。常規消毒外陰,窺器暴露宮頸,拭凈陰道和宮頸分泌物。消毒后將囊袋插入宮頸8cm,相當于第二個線結處,然后注入100m1生理鹽水,內含8萬單位慶大霉素,結扎導尿管。小水囊部位在宮頸內口上方,紗布包裹導尿管置陰道內。不限制活動。當晚使用鎮靜劑,以利休息,保護產力。次日清晨肥皂水灌腸后取出水囊。放置水囊前后行Bishop宮頸評分[1~2],繼人工破膜及催產素引產,經4~6小時有效宮縮而產程無進展者行剖宮產結束分娩。產后根據體溫及體征酌情應用抗生素。
1.3 促宮頸成熟的療效判定:成功:用藥24h內分娩或有規則宮縮,宮口進行性擴張者。有效:有不規則宮縮,24h后宮頸評分提高≥2分。余無效。
2 結果
2.1水囊放置時間:安放小水囊的時間為上午9時至次晨6時(21小時)。140例孕婦放置水囊時間為17.4十4.4小時( ±s)。其中44例不到次晨即因宮縮,水囊白行脫落或取出,其放置時間為12.8土3.6小時。
2.2宮頸評分:放置水囊后宮頸評分平均增加2.7分,取水囊后宮頸評分平均為7.9分,其中44例水囊自行脫落,宮頸評分高達8.9分。
2.3分娩方式:經陰道分娩84例,其中76例自然分娩,8例鉗產,平均總產程為8.4士3.2小時。自然分娩中26例在水囊自行脫落后即進入產程。50例采用人工破膜,催產素引產成功。引產失敗行剖宮產12例。詳見表1。

3 討論
3.1小水囊促宮頸成熟的作用: 低位小水囊促宮頸成熟的機制是局部刺激,壓迫宮頸和擴張宮頸,使其變軟、變短,宮頸評分增加。除了機械作用外,還由于水囊剝離了子宮下段的胎膜,使蛻膜細胞的溶酶體破壞,釋放出磷酸醋酶A2促進前列腺素合成。水囊放置引起子宮頸擴張,其宮頸成熟與羊水中前列腺素F含量升高有關。
3.2宮頸評分探討:本組使用小水囊后宮頸評分增加2.7分,略低于Salmon采用乳房按摩后的結果(3.96分)。這可能是由于在放水囊前采用肛檢評分(偏高),取水囊時為陰檢評分(偏低)產生的誤差。宮頸評分從5.2分增加到7.9分和引產成功有很大關系。宮頸評分≥7分時,引產成功率高達80%。本文140例中84例自然分娩,56例剖宮產中大部分為胎兒窘迫和頭盆不稱,僅12例為引產失敗。小水囊促使宮頸成熟導致引產成功。引產失敗放置水囊前后宮頸評分都低于其他三組(P<0.05)。宮頸評分增加也低于其它組。基礎評分和促宮頸成熟作用小可能是引產失敗的原因。總的引產成功率為91.4%。去除44例因胎兒窘迫,頭盆不稱因素行剖宮產外,總的剖宮產率為12.5%,較同期本院剖宮產率30%明顯降低(P<0.001)。
3.3小水囊引產的作用:小水囊有在宮頸成熟的基礎上自然誘發產程發動達到引產的目的。本組44例在上水囊12.8士3.6小時后因宮縮發動水囊自然排出或取出,其中26例未用人工破膜和催產素即順利分娩。小水囊放置后使子宮伸張,子宮頸明顯變軟,宮頸擴張水囊可自行脫落。此外,由于取出水囊后宮口有一定程度擴張,便于破膜;使子宮下段形成好,減少剖宮產術中出血,有利于手術后惡露的排出。
3.4其他注意事項探討:放置水囊易導致先露的改變和臍帶脫垂,如果適當減少水囊的充水量,可以避免影響先露和臍帶,是可以在妊娠晚期使用。通常充水量為50~350m1。水囊充水量過少則不能達到以機械方式促使宮頸成熟的目的。采用100ml小水囊取得滿意的促宮頸成熟作用又不影響分娩,平均總產程8.4小時,高危妊娠采用此法時,產程中若發現異常情況,需及時采取措施,使胎兒離開宮內,避免胎兒處在不良的宮內環境中。
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放置水囊,感染是可以預防的。在放置水囊后不論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都須在水囊取出后當天終止妊娠,多數孕婦在白天工作人員較充裕的情況下分娩,對病人或醫務人員均較有利。
采用低位小水囊促宮頸成熟來引產是產科進行計劃分娩的一項行之有效的安全方法。
參考文獻
1叢克家.宮頸成熟度及促宮頸成熟的方法[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8;5:225.
2Lange AP,et a1.Prelabor evalualion ofinducibility.Obstet Gynecol,1998;6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