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前,CMEC同伊拉克電力公司簽署了薩拉T4臺30千萬電站項目,由于戰爭被迫停止,戰后我們成為重返伊拉克的第一家中國公司。到巴格達后,我們最關心的事就是戰后的現場情況。戰前那些費盡千辛萬苦運到現場的設備、儀器儀表、電線電纜等物資是否遭到轟炸?是否被搶劫?現場還有人員守護嗎?我們抓緊趕往現場了解情況。倉庫,堆場、房屋,建筑,一切完好無損。所不同的是,那些放到室外的材料設備上,堆了一層厚厚的塵土。不知為什么,我至今還忘不了那些設備和材料,還有它們上面的那層塵土,或許是因為他們曾經經歷過戰爭,飽經了戰爭滄桑的緣故吧。
現場的貨物安然無恙,下一步怎么辦?電站公司怎么打算?我們急著要見伊拉克電站項目公司(EPC)的人。
尋訪伊電力部項目公司DG
EPC是隸屬于伊電力部的專門負責伊拉克全國新建電站項目的公司,戰前這個公司非常繁忙,負責國際招、投標,技術談判,技術培訓,伊拉克電力人員出國考察等。以前,我們要和他們談判,都要預先安排。就是安排好了,有時也要排隊等候。伊拉克公司里最大的頭叫DG,實際就是咱們稱呼的總經理。你要是有事見DG,像辦大事一樣。但由于我們公司業務多,加之他們對CMEC印象還可以,所以我們見DG相對容易些,好多問題到了DG那里都會迎刃而解。
EPC坐落在巴格達市中心最繁華的街區,要穿過巴格達最豪華的拉希德飯店。我遠遠地望著拉希德飯店的方向,心里想,飯店正門進門處的老布什像是否戰后被清除了。記得連安南秘書長戰前訪問伊拉克時,也是從陶瓷燒制成的老布什人像上踏過去,這讓美國人著實難受了一陣子。
快到EPC了,眼前的景象讓我們驚呆。往日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廣場大街,此時是滿目凄涼,完全沒有了往日那種雖是在制裁中、但卻掩蓋不住的曾經有過的富貴和繁華。當有人告訴我們前面不遠就是EPC的大樓時,我們幾乎沒有認出來。以前,老遠就能看見大樓門前的一排車,中間有一輛白色的嶄新皇冠3.0,在伊拉克算是很高檔的車一是DG的專用車。可那天,那里只有幾輛破舊的汽車。
進了大門,遇到了幾個伊拉克人,正倚在墻邊說話。見到我們,眼睛閃了閃。一問,這里果然是EPC。他們說我們去得很巧,正好DG也在公司,其中一個人很熱情地帶著我們到二樓的DG辦公室。到了樓上,那人指著前方的一個屋子說,DG就在里邊。
說是屋子,實際就是幾面墻,沿街一面因為沒有了窗戶,整個屋子里,只有一個斷了一條腿的三屜桌子和一把椅子。陽光照在一個身材很胖,帶著一副眼鏡的人的臉上,見我們進來,他忙站起來和我們打招呼。這人我們認識,以前是負責技術的工程師,和我們的雇員同名,叫薩德爾。他也認出了我們,顯得非常高興。他遞給我一只香煙,用手指了指桌椅、窗戶,不好意思地聳了聳肩。薩德爾介紹說,整個伊拉克還沒有恢復秩序,他暫時被指定為EPC的臨時DG。美國人那次雖然沒炸電站,但當時燃油極為緊張,加之好多電站設備不能及時保養,經常帶病運轉,再那樣下去,整個伊拉克電站系統將會陷入癱瘓。
薩德爾先生是個電氣專家,他的話并不是危言聳聽。我們把實際情況報告給國內,—且條件成熟,迅速恢復建設。薩德爾聽后顯得很高興。當我們問到下一步的安排時。薩德爾又顯得很焦慮。他說,戰后都是美國人說了算,原來所有的石油換食品項目都要經過一個叫自德拉的美國公司的審核,這個公司人員現住在希爾頓飯店內。薩德爾的話使我們的心變得沉重起來。美國人是如何考慮這些項目的,我們的項目能否被批準,重建的路上還有哪些不可預見的問題?為了我們的工程能繼續進行,我們準備會會美國人。
初見美國商人
希爾頓飯店位于巴格達鬧市區的南面。戰后,好多美國公司和外國記者都住在里面。
我們到達那里的時候,映入眼簾的,與其說是一個賓館,更確切地說是一個重兵把守的據點。兩輛大型主戰坦克分別把守在大門兩側,有幾個美國兵帶著幾條德國黑貝,站在一個臨時通往賓館的通道口,仔細檢查著每個進入飯店的人員。
好不容易捱過了檢查,我們便進入到賓館大廳。詢問好一陣子,我們才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里找到了這家美國公司。這是一家美國貿易公司,在這里有一個代表處。當我們進去的時候,看見一個穿著一身美軍服裝,年齡在50多歲的美國人,正在和一個外國人談著什么,也是關于工程的。過了一會,那個人走了,我們就談了起來。他得知我們是中國人,在搞石油換食品項目,就說他們公司已經得到有關方面的授權,所有外國公司的項目他們都要進行登記,并上報聯合國。至于下一步如何進行,他說我們來得很好,他們正發愁不好和那么多的公司聯系。他要我們把詳細情況寫一下,然后他們會很快和聯合國設在巴格達的代表處取得聯系。后來又說我們可以自己到聯合國巴格達代表處聯系一下,看看情況怎么樣。
會見很短暫,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也沒有什么新東西可談。我們告別了美國人回到了辦事處。
拜會聯合國人員
負責石油換食品項目的是一個來自挪威的安多尼先生,30多歲的樣子,他早在戰爭結束后的4月份就按照聯合國的安排來到巴格達。談起我們的項目,安多尼很清楚。他說,戰爭開始后,伊拉克的工程項目都中斷了。戰爭使正在遭受制裁的伊拉克人民飽受更大的痛苦,伊拉克人民比戰爭前更急需幫助,首先包括恢復電力。安多尼先生高興地告訴我們,原聯合國石油換食品項目現在依然有效。他本人就已經辦理了幾個伊拉克戰后恢復項目,俄羅斯人已經發過來一些電站設備。這消息使我們眼前為之一亮。
戰前,我們發過了7船貨物,那時信用證還有2000多萬美元的貨沒有發。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繼續發貨,收回貸款。當我們談到所有項目要經過美國白德拉公司時,安多尼先生說他們已有分工,所有已開證并在有效期內的,都由聯合國伊拉克辦事處負責,法國巴黎銀行會執行聯合國的指令。但尚未開證的部分,要逐步轉到由將來的伊拉克政府財政部負責,因為那關系著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美國白德拉公司只是先做統計。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消息。我們迅速報告給國內。在此后的一年中,公司又陸續發了一些設備、材料等,信用證項下的貨款全部收回。這不但使公司增加了利潤,又為項目重建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就這樣在戰后這個充滿動亂的國度里堅守著,并和伊拉克人保持著密切聯系。有時候我們出不去,他們就到我們辦事處來,幾個雇員也被召回,我們像模像樣地干了起來。后來促成了當時伊拉克電力部長訪華,派遣了2批伊拉克技術人員到中國培訓,獲得了幾個電力部的標書等。2004年2~3月,形勢一度大為好轉,國內甚至準備派施工隊伍來伊拉克。我們高興了一陣子,以為重建就在眼前。沒想到在國內緊鑼密鼓地準備來伊時,在4月初,伊拉克形勢陡然惡化,連續發生綁架、殺害外國人質事件。韓國人、日本人以及歐洲人接連被殺,中國人也遭綁架。一時間,陰云密布,巴格達充斥在白色恐怖之中。武裝分子還懸賞綁架外國人。我們的司機就告訴我,好多認識他的伊拉克人對他說,趕快把那幾個中國人交出去吧,他可以得一大筆錢。雖然是玩笑話,可聽著夠可怕的。
隨著形勢的惡化,新來的雇員也不敢上班了。后來我們感覺到,再堅持下去,萬一出了事,會給公司找麻煩了口2004年12月15日,就如同戰前撤離時一樣,帶著復雜的心情,我們離開了那個戰火還在燃燒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