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潛在通脹增大調控難度
[目前的中國經濟仍高速馳騁著,用“猛中帶快”形容一點也不夸張。防通脹、防過熱的聲音幾乎是一邊倒。盡管如此,目前是否通脹在即,如何認識當前的經濟形勢,以下三位專家的觀點對認識這一系列問題提供參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日前在央行研究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存在的流動性過剩、潛在通貨膨脹及金融風險、建設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大大增加了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難度,也對維護金融穩定工作提出了挑戰。

易綱稱,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錯綜復雜,央行研究工作的重點應放在金融宏觀調控方面。
在金融宏觀調控方面,易綱認為,要加強貨幣政策理論創新研究,深入開展貨幣政策的基礎性研究,進一步探索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繼續加強對經濟金融運行的動態監測和分析,認真總結金融宏觀調控經驗,提高貨幣政策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在金融改革開放與發展方面,易綱認為,要繼續研究如何進一步推進金融企業和金融機構體系改革,認真研究我國的金融結構、金融資產結構和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總體規劃,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金融業的影響和要求出發,站在歷史的高度,深入研究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和發展戰略。
易綱同時指出,在金融穩定方面,要加強金融風險的前瞻性研究,加強金融風險處置的制度建設研究,繼續研究如何加強金融債權的保護,研究如何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通過加強對金融穩定問題的研究,為人民銀行更好地維護金融穩定服務。
樊綱:
防通脹應監控資產價格
中國人民銀行顧問樊綱表示,抑制通貨膨脹的根本目的則是為了防止經濟增長過熱,并避免經濟發展出現較大的波動,因此,中國應監控資產價格的變化。中國在制定貨幣政策的過程中不應只監控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上升,還應關注資產價格,特別是房地產及股票價格的變化。
隨著國內資產價格猛漲、通貨膨脹指標紛紛上揚、貨幣供應量持續膨脹以及貿易順差急速增長,上述評論凸現出中國政府在防止經濟發展過熱時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樊綱表示,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方面;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經濟穩定發展;而抑制通貨膨脹的根本目的則是為了防止經濟增長過熱,并避免經濟發展出現較大的波動。
樊綱指出,物價變動、資產價格、經濟增長以及投資增長等諸多因素都需要關注,它們都處在貨幣政策的影響范圍內。
樊綱表示,近期中國股市的持續上揚已令流動資金過剩的問題進一步惡化,同時資產泡沫的形成以及過度投資還可能導致經濟發展出現大幅波動。
為了讓經濟發展降溫,中國央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七次上調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而存款準備率的第七次上調自5月15日起生效。在過去一年內,中國央行還三次上調銀行的基準貸款利率,并兩次上調存款利率。
對于中國的外部失衡問題對央行貨幣政策影響問題,樊綱表示,盡管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但仍在央行的掌控之中。
他稱,當前央行仍有能力處理流動性問題,國內經濟還未出現危機或增長過熱,而通貨膨脹率依舊相對較低。
樊綱表示,經濟改革和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以及央行為吸收流動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有助于抑制通貨膨脹的上升。全球失衡并非是由人民幣匯率被低估造成的,中國需要讓人民幣適當升值,部分原因是為了緩解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向美國政府施加的壓力。
樊綱指出,從長遠來看,經濟快速增長且通貨膨脹率較低則必須經歷匯率升值的過程;提早小幅度的調整匯率政策,讓匯率逐步升值,風險要小得多,不穩定因素也會更少;這種做法勝過長期維持匯率不變,并放任問題惡化以致于最后被迫讓匯率大幅度突然升值。
加息防通脹并不迫切
□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 魯政委
在目前市場對央行可能會因未來CPI水平較高而加息的濃厚預期中,我們進行的一個細致分析顯示:雖然二季度各月CPI受翹尾因素影響依然較大,但新漲價因素的壓力減弱,將使得第二季度CPI可能逐月回落,因此,在防通脹方面加息要求并不迫切。
新漲價因素壓力減弱。二季度CPI環比漲幅將下降。2001年以來的數據顯示,CPI環比具有明顯的季節波動特征。總體態勢是,3月份環比負增長,4月份略有回升,5月和6月環比則持續下降,7-9月份則開始逐月上升,10-11月再度下落,12月份又重新抬頭。1月和2月由于春節所在月份不同,使得年際變化不太有規律。
環比漲幅下降意味著來自新漲價因素的壓力有所減輕。因此,上述季節波動給我們提供的一個初步直覺就是:盡管4月CPI當月同比較3月份可能很難顯著回落,但5月、6月將會出現一個較為明顯的下降。
二季度CPI同比將逐月回落。對于第二季度各月CPI水平,我們沿用“翹尾因素”加“新漲價因素”的結構分析方法進行估計。我們分別以2001-2006年間4-6月份的環比算術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別估算了這幾個月將會受到的新漲價因素影響,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其總體CPI水平進行估計。
結果顯示,如果4—6月份各月環比漲幅均選擇歷史最低值,那么,由此得到的各月當月同比CPI水平分別為2.8%、2.2%和1.5%;如果均選擇歷史最高值,那么,由此得到的各月當月同比CPI水平則均為3.3%;如果各月環比漲幅均取歷史數據的算術平均值,那么,由此得到的各月當月同比CPI水平則分別為3.1%、2.9%和2.5%。綜合來看,第二季度物價漲幅總的態勢應該是逐月回落的;而4月份當月同比CPI水平則很難超過3月的3.3%。如果央行政策著眼于CPI變動趨勢的話,那么,第二季度加息可能性很小。
央行政策前瞻性提高。從CPI當月同比走勢與加息時機選擇的歷史情況來看,2006年以來,央行加息政策前瞻性已明顯提高。如果將2003年以來的情況作為一個整體觀察,加息既有處于CPI下落過程中的,也有處于CPI上揚過程中的。但進一步的仔細審視可以發現,前一種情況幾乎都是在2006年以前;而后一種情況則主要在2006年及其以后。這似乎表明,2006年以來,央行政策的前瞻性已較以前有所提高。果真如此的話,單從CPI水平來看,我們認為,即便4月份CPI數據仍然超過3%,央行也應不會立即再度加息,因為具有前瞻性的3月份加息,應該已經包含了央行對4月份CPI可能繼續處于高位的考量;同時,加息的效應最終顯現,也還需一段時間以便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