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與雅虎、湯姆森與路透、新聞集團與道瓊斯,一時間巨頭們之間或者投懷送抱,或者暗送秋波,究竟為什么?
“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針對微軟收購雅虎的傳聞,微軟CEO鮑爾默如是說。按照“敵人的敵人即朋友”的邏輯,微軟和雅虎準備聯手對付吞并了DoubleClick的Goolge,以求在網絡廣告市場爭得一席之地。
這一消息傳出兩天后,加拿大金融資訊和數據供應商湯姆森集團提出收購路透集團,目前雙方已經初步達成了并購意向,只等路透創辦人集團的最后表態了,估計已經板上定釘。
相比之下,之前新聞集團收購道瓊斯集團的企圖則充滿了不確定性。盡管默多克開出高價,但道瓊斯集團控股股東班克羅夫特家族能否動心,還有待觀望。
一周之內,為何媒體巨頭們扎堆兒“談婚論嫁”?這些“牽手”背后的動機又是什么?
“要命”的網絡廣告市場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網絡廣告市場的霸主Google,可以說是微軟和雅虎的心頭大患。
在網絡搜索領域,據市場調查公司ComScore的數據顯示,2月份,美國用戶進行的69億次互聯網搜索中,近半數是在Google上完成的。Nielsen/NetRatings認為,Google在美國搜索市場上的份額為40%,雅虎和微軟的這一數字分別為12%和9%。而eMarketer在一份新報告中說,Google今年將把美國付費搜索市場上3/4的資金收歸囊中。
更關鍵和“要命”的是,Google在搜索引擎市場的搶先,直接帶動了其搜索廣告市場份額的增長。eMarketer統計顯示,Google已經占領了美國網絡廣告市場收入32%的份額,雅虎為18.7% ,而微軟的MSN只有6.8%。
和Google的高歌猛進相比,微軟和雅虎網絡廣告市場并沒有多少可圈可點之處。
從MSN到Windows Live Search,搜索讓微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不但搜索業務的市場不斷下滑,而且廣告營收乏術。這位軟件巨頭來自網絡廣告業務的收入僅有同期PC操作系統業務的1/7。
雖然微軟現在的軟件業務還在給它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但它自己也心知肚明——互聯網領域的戰斗是不得不打的,因為網絡搜索廣告市場商機巨大。但現在看來,在與Google的較量中,超越之路注定相當漫長。業內人士認為,倘若微軟跟不上發展步伐,其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軟件的壟斷地位將被Google和其他互聯網競爭對手所侵蝕。
作為老牌搜索引擎,雅虎大概有些“美人遲暮”的感慨。同樣在互聯網市場安身立命,相比后來者Google,雅虎缺少對市場的敏感,略顯得后勁不足。
多年來,雅虎并沒有及時更新并充分利用Overture的搜索廣告技術,在將搜索轉化為收入的能力上,雅虎明顯不如Google。Google通過其簡潔的網站吸引了大量的搜索流量,隨后贏得了更多的搜索廣告,這使得搜索巨頭有了更多的資本改進其搜索技術,將差距越拉越大,雅虎在這一領域一時無法趕超Google。而且,雅虎遲遲沒有意識到搜索對于網民的重要性,沒有為消費者和廣告客戶改進搜索體驗和質量,這一失誤使雅虎喪失了很多用戶,代價不菲。
計世資訊互聯網分析師劉冰不無感慨地評價,雅虎的門戶網站影響力在退化,何況這部分網絡廣告也很少,而它在增長迅速的網絡搜索廣告業務方面,卻遠遠落后于Google,面臨的挑戰很大。還有分析師認為,雅虎高層認為自己是創作和包裝內容的媒體公司,而Google卻專注于技術和廣告,兩者的定位決定了現在的競爭結果。
在分析師看來,目前談微軟“迎娶”雅虎還為時尚早,然而在Google將DoubleClick攬入懷中的強烈刺激下,倘若微軟和雅虎還無動于衷,就可能坐以待斃了。
“我認為,這樁合并案不會在短期內實現。更符合邏輯的方法是雙方進行合作,取長補短。” Forrester分析師Charlene Li認為。劉冰也不看好這起“謠傳”的并購,認為雙方只能在某個平臺上合作,達到對Google的制衡作用。
近日,蓋茨在公開場合表示,盡管在利用互聯網廣告這一潮流方面面臨一些挑戰,但微軟有足夠的資源和決心充分利用這一機遇,繼續在該產業的創新和合作上投入巨資。CEO鮑爾默最近也暗示,即使不收購雅虎,較大規模的收購還是有可能的。雅虎CEO Terry Semel在近日的一次會議上,雖然沒有對針對雙方的并購傳言發表任何看法,但表示兩家公司應該更加緊密地合作,推動網絡廣告標準的發展。而和兩家公司接近的人士也表示,雙方實質性的合并不太可能,雙方只是在探討潛在的商業合作。
雖然到目前為止,雙方的動作還僅限于“牽手”,但不排除未來二者業務整合和平臺共享的可能性。即使雙方不合并,二者曾經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最終也很可能將演變為“競合”,因為它們共同的對手Google,在互聯網領域實在強大得讓任何一方都難以“單兵作戰”。
金融信息服務含金量提升
同樣是第二、三名聯手對付老大,不同的是,通過并購,“湯姆森#8226;路透”奪回了全球金融
數據業務的頭把交椅,而且,兩家金融資訊業巨頭的聯姻大有一拍即合之勢。
路透集團最知名的業務是路透通訊社,但其實它的新聞業務只占集團2006年全部收入的6.6%,其業務營收的主要構成來自銷售財務和貿易數據以及其他所屬機構。作為金融信息服務的元老,路透集團在全球擁有196個新聞信息采集站,員工總數近1.7萬人。它曾一度在這一領域居于領先地位,但最近幾年里,路透在信息“終端市場”——采用其信息服務的各行業用戶,逐步被彭博(Bloomberg)新聞社超過。根據Inside Market Data的數據,目前全球數據業務市場規模約為125億美元,今年4月份的數據顯示,在國際金融信息網絡的“終端市場”,彭博、路透、湯姆森位列三甲,份額分別占到33%、23%和11%。
據美聯社報道,湯姆森公司和路透集團合并后將被命名為“湯姆森#8226;路透”,新公司市值約為450億美元,年銷售額將達到110億美元,其在全球金融信息市場的份額將占到1/3以上。這項涉及金額將達到177億美元的并購,將創造出全球最大的財經信息及數據服務商。分析人士指出,湯姆森和路透都需要應對在提供專業實時金融信息方面已經領先的彭博新聞社。
通過并購,路透可以將銷售和交易方面的優勢與湯姆森資本方面的優勢相結合。同時,通過市場資源的整合,可以降低運營成本。路透社預計,合并后3年內,新公司因協同效應每年可節約預算開支5億美元,這將為股東創造額外的收益。
而且,“路透集團在互聯網有著大量的數據庫資源,雖然這種信息雖然不像Gartner或IDC的報告分析深入,但其快速、涵蓋范圍極廣的信息,對金融、商業用戶有著很大的參考價值,對輿論有很大的影響力”。分析師劉冰介紹說。此外,路透社的在線業務提供大量數據和相關分析,其網絡圖片新聞、財經新聞實力也十分強勁。
根據彭博社的一項數據,在路透去年的收入中,半數以上來自歐洲,而美國市場收入為28%;而湯姆森2006年收入中,有將近81%來自美國市場,在歐洲市場并不吃香。通過并購,湯姆森可以借路透之力,彌補自身在歐洲市場的劣勢。
這宗聯姻看似“兩情相悅”,但能否完婚,還要取決于路透創辦人股份公司的態度。該公司成立于1984年,控制著路透集團所謂的“黃金股份”,可以阻攔所有企圖接管它的公司占有超過15%的股份。一直以來,它的存在使得路透保持著新聞公正及獨立精神。盡管湯姆森表示,此次并購將尊重和保留路透社的宗旨和原則,新公司也會確保英國公司的新聞收集運作的獨立自主,但路透創辦人股份公司尚未做出表態。
傳統媒體的網絡業務被看好
除了看中道瓊斯集團強大的財經信息整合實力,其旗下的互聯網業務也是媒體“大鱷”默多克眼中的一塊肥肉,意味著巨大的網絡廣告商機。
默多克一手締造的新聞集團是全球僅次于時代華納集團和迪斯尼集團的第三大媒體帝國,默多克及其家人控制著新聞集團大約30%的股份,覆蓋報紙、電影、電視、網絡等所有媒體領域,業務輻射到美、歐、澳和亞洲各國。而近年來,從來都眼光獨到的默多克更是瞄準了互聯網。
他曾表示,“對于如今的公司來說,沒有什么比在互聯網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更有意義的事情了,它會為我們帶來大量的利潤,而這也是新聞集團未來的主要方向。” 在2005年,他就撒出10多億美元先后買入MySpace.com的母公司互聯網公司Intermix Media、視頻游戲為主的IGN和運營200個本地運動隊網站的Scout Media。去年,新聞集團旗下的福克斯互動媒體集團聯合風險投資公司Foundation Capital,一起投資1350萬美元給簡單雇傭公司——主要業務是讓用戶搜索其他網站上與雇傭相關的分類廣告。
而目前默多克覬覦的道瓊斯公司,除了擁有《華爾街日報》、道瓊斯通訊社(Dow Jones Newswires)、《遠東經濟評論》、《巴倫周刊》(Barron's)等傳統紙質財經媒體,以及編制和發布道瓊斯指數系列(Dow Jones Indexes)外,其《華爾街日報》網絡版、財經資訊網站MarketWatch、商業資訊搜索系統Factiva,以及最近收購的歐洲財經新聞網站 eFinancialNews等網絡業務的巨大力量同樣引人注目。在道瓊斯上一季的營收增率達17.9%,主要就是靠Dow Jones Online的業績增長,以及財經搜索服務Factiva。
向來胃口頗大的默多克當然決不會放過任何可能帶來利潤的商機。Poynter Institute媒體業分析師Rick Edmonds就表示:“道瓊斯的業務相當多元化,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互聯網相關業務。對于希望新聞集團向數字媒體轉型的默多克來說,收購道瓊斯是合理的。”
而且,在業內人士看來,默多克肯對道瓊斯集團開出如此高價,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覬覦《華爾街日報》以及網站。
被默多克盯上很久的《華爾街日報》在美國是發行量僅次于《今日美國》的第二大報,擁有超過200萬訂戶。
更重要的是,如果新聞集團最終能夠買下道瓊斯,即可擁有全球網上付費訂閱制度最成功的媒體資產——《華爾街日報》網站(WSJ.com)。目前,《華爾街日報》網站(WSJ.com)是全球最大的報紙付費網站,擁有超過70萬訂戶,而用戶數和流量就意味著巨大的網絡廣告商機。
評論:沒人敢忽視互聯網
在互聯網時代,各公司必須全力開拓互聯網業務,沒有別的辦法,不說是惟一的突破口,也是必經之路。
近年來,所有的傳統媒體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受到互聯網的沖擊越來越大。在整個媒體競爭中,互聯網廣告處于明顯的上升態勢,媒體在“不忍心”拋棄打拼多年的傳統業務之時,都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插足”互聯網,擴展自己的營收模式。
微軟顯然不是純粹的媒體公司,但這個傳統的軟件公司,近來在SaaS模式發展迅速的刺激下,只能更拼命地抓住互聯網。雖然它歷史上鮮有大規模的并購,但說實話,如果它再不提高自己在互聯網業務上的競爭實力,前景不容樂觀。收購作價不太高、又有些獨特價值的互聯網公司,是微軟未來可能會采用的增長手段。
而且,不容忽視的是,傳統技術公司,如微軟,以及傳媒集團,無論在網絡線上線下,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Google。
與其說,它是個科技公司,不如說它是個媒介公司,一個巨大的廣告銷售公司,在一系列的并購之后,空前強大的Google讓人警醒:再不收購還比較有價值的公司,可能無法和Google全面競爭。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現在各類網絡資源很多,但在行業、垂直領域有優勢的不多。無論微軟還是湯姆森、新聞集團,可能都已經認識到了這點。(文/臧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