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采集非金融行業的信用數據,標志著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不過,對于這個被寄予厚望的系統,人們還要耐心一些。
“五一”節過后,張先生到新公司就職上班。按照張先生的說法,他之所以能夠打敗眾多對手競爭上崗,是因為在應聘時向公司提交了自己的“信用報告”,正是這份報告贏得了誠實可信的印象分。這份寶貴的“信用報告”,來自于一年前正式投入運行的個人征信系統。
不久前,央行又和信產部達成協議,同意將電信用戶的繳費信息接入個人征信系統,并已經責成各地人民銀行和電信企業推進該項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周虹指出:個人征信系統開始采集非金融行業數據,標志著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豐富的信用數據將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個人信用水平。不過也有一些專家認為,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數據采集困難重重,信息服務才剛剛開始。
數據含量仍需擴大
征信系統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建設的全國統一的個人和企業信用系統,該系統于2006年正式開通。“信用報告”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提供,它是個人信用的檔案,不僅記錄了個人姓名、證件號碼、家庭地址和工作單位等基本信息,還全面、客觀地記錄著個人信用活動,包括在銀行的貸款信息、信用卡信息和開立銀行結算賬戶的信息。如果信用報告中存在“信用污點”,商業銀行將可能以“有不良記錄”為由拒絕提供個人貸款。
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有利于約束個人信用行為、規范金融秩序。不過,征信系統效力的大小,首先取決于征信數據庫信息量的大小。
日前,記者在申請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后發現,報告所顯示的信用數據種類還比較單一,僅限于金融行業數據。顯然,這樣簡單的數據遠不能全面真實反映個人的信用水平。譬如,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他們可能還沒有跟銀行產生過信用關系,也沒有在銀行貸款,因此個人征信系統就沒有他們的信用記錄,進而用人單位無法了解學生的信用水平,這樣一來個人征信系統也就對這些人群失去了應有效力。因此,只有信用信息越全面,個人信用報告才越客觀,于是在征信系統中增加非金融數據就顯得格外重要。
可喜的是,這一切正在改變。據悉,個人征信系統正在逐步擴大信息的采集范圍,嘗試采集有關政府部門掌握的有關個人信息,以及公用事業單位掌握的水電氣話方面的繳費信息,并正在與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稅務總局、證監會等部門協調信息共享。另據記者了解,目前人民銀行已經跟社保部、信產部等達成了信息共享意向,將會逐步推進與這幾個部委的信息共享試點。
跨部門采集成難題
然而,一些擁有信用信息數據的機構單位之間卻難以協調,個人信用數據更是難以收集。我國的個人信用信息主要掌握在銀行、公安、法院、工商、稅務、勞動保障、人事等部門,長期以來處于一種“大分散”的狀態。在這種信息分散的情況下,要實現眾多部門之間的協調一致是非常困難的。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跨部門數據采集難度大,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首先,各政府職能部門的電子政務建設、信息化建設仍不完善。也就是說,有些部門內部數據信息還分散在各地,沒有充分整合與共享,因此征信系統采集這些信息難度非常大。這種情況下,就通常需要各職能部門相互配合,整理有關的信息,把它們按照統一的標準格式進行匹配。從流程上看,這需要各方進行長期的合作,勢必要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其次,雖然各政府職能部門都擁有不同的個人信息,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頒布征信方面的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哪些信息可以提供給征信系統,或是哪些不能提供。在缺乏相關法律、法規支持的情況下,就需要各部門反復論證、協商和協調。
最后,就征信系統而言,目前的各相關部門仍沒有形成合力,尚未在政策層面、業務流程、技術上進行統一的部署,仍缺乏緊密的協作。
周虹指出,從本質上講,各職能部門的數據是屬于國家的,政府可以通過行政命令進行調用,各部門也應全力支持。但是,有一些現實問題卻難以平衡:一方面,征信系統要提供收費的信息服務,就會帶來盈利,這種盈利應該屬于誰?另一方面,要求其他職能部門向人民銀行提供數據,就需要對現有數據進行格式上的改變和其他維護等工作,需要人力、物力的長期投入,這些成本應由誰承擔?
據了解,目前征信系統在采集其他行業數據時,大多是采取免費協調的模式,但是長此以往會給其他部門帶來巨大的負擔。因此,一些專家認為,征信機構與其他職能部門間應當有一個合理的運作模式。
征信信息服務單一
征信系統效力大小,還取決于它能夠給社會提供哪些服務,以及服務質量的好壞。記者在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申請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時還發現,目前征信系統僅對個人提供信用數據的查詢服務,而沒有對個人的信用水平或等級進行評估,并且對征信數據的更新也往往不及時。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征信機構應當建立一套完整、系統、合理的信用評估體系,進而提供更豐富的征信增值服務。建設征信系統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收集一些數據,更不僅僅是提供單一的數據查詢服務,查詢不過是信用領域最基本、最簡單的服務項目。征信系統最終提供給個人或金融機構的,應該是經過了分析、總結、分類等處理流程的信用評估或風險度預測報告。
對此,有關部門顯然已經開始著手解決。記者在采訪中就了解到,未來征信系統會依法提供更豐富的個人信用信息服務,以滿足個人參與經濟活動、晉升、求職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另外,征信系統還會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服務,依法為社會中介評議機構、擔保機構、信息調查機構提供個人信用數據。
缺失合理商業模式
采集分散的、不同行業的個人信用信息,提供種類多樣的、高質量的信用信息增值服務,是建設和完善個人征信系統的核心環節。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征信機構應當實現市場化運作,走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道路,這樣不僅能夠減少政府的行政負擔,同時還能催生出更多的征信信息服務。
周虹認為,目前我國的征信系統完全由政府進行操作,其原因在于當前信用數據分散,在沒有相關法律支持的情況下,只有依靠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和推動,我國才有可能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個人信用征信系統。
不過,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差距,信用市場的需求也有限,一些信用業務很難開展,信用市場尚需進一步培育。此外,我國還應加快制訂征信法規,對信用數據的管理、提供以及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進行規范,這樣才能形成合理配套的商業模式。到那時,個人征信系統才會真正顯現威力。
編輯點評
對于運行了一年多的征信系統,各方眾說紛紜。總體上來說,人們對于這套系統持肯定意見,只是很多人覺得其發展偏慢。其實,西方發達國家也是歷經了上百年的摸索,才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征信體系。我國征信系統的完善肯定不會用那么漫長的時間,但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