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種說法值得注意:大眾日益瓦解,正在分裂成部落式的小眾。
在末來學家托夫勒看來,在人類文明進步的第二次浪潮中,因為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消滅了差別:人人聽同樣的歌、讀同樣的報,甚至同時起床、同時吃飯、同時回家。高度標準化,萬民整齊劃一。
回想起來,30年前的中國人就是這樣的。人人都聽李谷一的“妹妹找哥淚花流”,人人都讀“參考消息”,人人都看“新聞聯播”。萬民同一,大眾整齊得就像一個人一樣。
今天就不同了。有人喜歡周杰倫,有人愛蔡琴;有人要看時尚,有人偏愛足球。每個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生活、興趣與作息時間。
托夫勒在其去年的新書《財富的革命》中寫到,在網絡社會中,人們將從標準化需求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生活在符合個人節奏的“定制時間”,按照自己的日程表工作和玩耍。粗略地看一下,社會生活的變化似乎與托夫勒的論斷一致。
不過,仔細地體會一下生活,就會發現,雖然你可能不懂周杰倫,但周杰倫確實有一批“粉絲”。類似的情況絕非個案,而是相當普遍。這一現象表明,社會并不是從萬民劃一的標準化分解成為獨立的個人,而是在大眾之上生成了有著共同文化特質的個人組成的圈子,或曰“小眾”。每個小眾,都有自已的標準。
在大眾基礎上生長出的小眾是最富有創新精神和個性的群體,喬布斯是小眾的典型之一。他吸過大麻、玩過搖滾,開發了獨具一格的電腦和iPod。5月4日出版的《商業周刊》連續第三年將他所領導的Apple評為全球最具創新企業前50名之首。此外,風靡全球的MySpace、YouTube等也都是由很另類的小眾所開創的事業。
大眾時代,得大眾者得天下。一款產品萬人用,產品成功,企業也就成功了,比如當年福特公司的T型車。小眾時代就會有所不同,小眾的本質是創新,是與眾不同。由此,可以得出小眾時代的產品理念:或者開發一種產品使小眾可以在其中創造與眾不同的文化;或者開發很多種不同的產品迎合不同的小眾。
QQ是小眾時代第一種產品理念的案例,不同的小眾可以借著QQ群創造自已的圈子文化;Nokia采用的則是第二種產品理念,在市面上同時有百余種型號的手機在銷售,每種型號都對應于不同的小眾群體。
雖然生活中小眾的區隔清晰可見,但大眾并未消失,小眾仍有共性可循,仍是大眾中的一員。比如,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周杰倫的粉絲,而是屬于不同的小眾,但他們也可能會喜歡“菊花臺”。小眾具有創新特質,對大眾有引領效應。iPod的普及就是一個有說服力的案例。
當今社會,日益小眾,得小眾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