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點
觀察家們最應該關注的,不應該是到底裁掉了多少人,而是這些人都來自哪些業務部門,留下的人會去加強哪些業務。
微軟公司全球員工總數達7萬人。而日前,據國外媒體報道,IBM公司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裁員15萬人,這相當于兩個微軟。
業界對此消息眾說紛紜。有消息說,這純粹是個假新聞,因為IBM財務狀況很好,根本無須裁員。
IBM是無數公司心中的偶像,最重要的就是它在不斷地把握住那些產業中的新機會。這種機會不僅僅是體現在一些產品和技術上的,更是體現在戰略意義上的。這包括,在PC和打印業務并沒有呈現出衰落趨勢時就斷然出售它們;在軟件業務并沒有成為公司支柱時就做好全面轉向軟件乃至服務的決定。同時,IBM在公司治理和組織結構上的每次調整也總是出人意料。很多個實踐證明,IBM擁有先知者的智慧。
我相信此次裁員傳聞并非空穴來風。而且,這種大規模調整也并不只有IBM一個公司。從前年到現在,發生在許多全球大企業間的分分合合正在揭示著,在這些行業,企業依靠規模競爭的時代特色正在衰退。
在企業發展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許多個特色鮮明的階段。在工業化早期,技術的突破往往成為成就企業的利器,正如某個球員的“一球成名”一樣,GE公司依靠的就是愛迪生在電器上的一系列重大發明;在二戰前后,由于國家競爭的需要,多數西方國家同樣推崇國家主導的工業化,產生了眾多的巨型公司和跨國公司。而在信息科技興起之后,更便捷地搶奪全球空白市場成為可能,進一步催化了巨型公司的誕生,員工規模動輒達幾十萬的并非少數。索尼員工總數曾達20萬人,IBM的員工總數達到了35萬人,而GE的員工總數更是最高達52萬人。
在高科技跟傳統行業結合之后,更是了不得。沃爾瑪依靠熟練運用信息科技迅速搶占全球空白市場,按照2006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數據,其雇員總數居然達到了180萬名!
信息科技是驅動力,員工總數擴張只是其副產品之一。既然人海戰術不足為奇,那么巨額裁員也不算稀罕。近幾年中,索尼曾經一次全球裁員兩萬人,而在杰克#8226;韋爾奇擔任掌門人的幾年時間里,GE曾經長紀錄地一次裁員4.3萬人,這比很多歐洲和非洲小國的全國總人口還要多。
女人會從絕代美女變成老太太,新科技也會從神話落到地面。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對當時人類的沖擊力絕不亞于以太網。而對IT行業來說,在經歷高速成長之后,也難免淪為一個傳統行業。
這種行業規律無法更改,但企業卻可以選擇。對一個企業來說,現金儲備、員工總數乃至凈利率,這些指標都只有在特定的形勢下才具有正面效應。
作為巨人,IBM值得敬佩的是并非可以保持最佳財務狀況,而是在多數人認為“日子還挺滋潤”時卻選擇改革。觀察家們最應該關注的,不應該是到底裁掉了多少人,而是這些人都來自哪些業務部門,留下的人會去加強哪些業務。
這就是為什么要關注領頭羊,那些調整,可能意味著一次產業的調整。正如IBM的實驗室里正在進行的那些看上去跟IT沒有任何關系的研究一樣,前瞻性幾乎是考量一個公司是否偉大的惟一指標。我們熱烈期盼更多偉大的公司誕生,而且,最好就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