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供水、供電、供熱、供氣……,直徑從幾十毫米到幾米的地下管線充當著城市“血管”的職責,尤其像天然氣管線、熱力管線以及光纜等,一旦斷裂,會造成大范圍的危害。如何管理地下管線,使之能更智能地處理各種危機,是各界人士應該思考的社會問題。
前不久,北京豐臺區地下一根自來水主管道爆裂,造成至少2000戶居民停水。一位居民說,冒出的水居然在房間內形成一個高約10厘米的“噴泉”。
今年3月,北京北三環北太平莊橋下,外環輔路一根直徑600毫米的自來水主管道爆裂,三環兩側輔路長約1000米范圍內的路面被淹,最深處水深超過半米,看上去就像發洪水。
去年,北京東三環路京廣橋東南角輔路污水管線發生漏水事故,居然造成三環路南向北方向部分主輔路塌陷,污水甚至還順道灌入了地鐵十號線區間段。
前年,北京朝陽區燕莎亮馬橋路發生水管爆裂,5小時至少噴出600噸水,釀成一級事故。
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現象以及現象背后的影響,不得不引起社會各界的反思。
不過也有好消息,據記者了解,近日,北京市自來水公司增添了3181臺自來水管網漏失監測儀,以加強對供水管網的監控和管理。在市自來水集團的監控大廳里,工作人員24小時嚴密監控著城區自來水管網的運行情況。
據介紹,這3181臺自來水管網漏失監測記錄中,固定記錄儀2737臺,流動記錄儀444臺,它們隨時監控市中心區及奧運比賽場館等處管網的運行情況,一旦發現問題,相關檢修部門將及時趕赴現場搶修,保證市民的用水安全。
另據記者了解,這套監測系統的記錄器像探頭一樣具有高靈敏度傳感器,它能自動采集管線的聲波信號并將數據存儲下來。它可以自動識別是否存在漏點,并每隔5秒向外發射信號。當工作人員攜帶主接收機到達記錄器附近位置時,主接收機就能自動接收到記錄器發出的信息,從而使工作人員能在第一時間內判定供水管線是否存在漏水現象。該套系統與以往檢漏設備相比,最大特點是可以實行區域化監控,并且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能夠自動收集供水管網的漏水信息。
封閉式管理不可取
雖然北京啟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眼”來監控地下水管,但管網問題的解決不會這么簡單。北京地下管線分布密集,種類繁多。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區地下自來水管線長度超過7000多公里,其他還有上水、燃氣、供熱、電力、通信信息、雨水、污水、中水、有線電視等九大類管線,涉及十家主要專業權屬企業單位。而且建設時期也早晚不一,部分地下管線超期服役,截止去年,東城、西城、宣武、崇文四區地下還有上百公里明清時期修建的排水管網仍在使用。
“這種分散管理缺乏統一、長遠的規劃,而地下管線在施工時也缺乏有效溝通,再加上地下設施資源管理人員更迭等原因,有些管線的準確位置及不同管線間的相互關系等資料并不完善。當遇到城市規劃、建筑物拆遷、突發事件發生等時,就會因無法掌握地下設施的整體分布和走向,不可避免地使地下設施被破壞?!币晃挥兄S富的地下管道項目實施經驗的技術人員這樣向記者說到。
他打了個比方: 自來水公司用“電子眼”,排水公司有“排水信息系統”,煤氣公司建“燃氣管網信息系統”,即便三類管線固若金湯,但各管理部門信息卻不能共享,這樣一來,挖斷自來水管的可能就是煤氣公司,弄壞下水道的沒準會是蓋樓房的建筑公司。放眼全國,很多城市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顯然,我國在城市信息化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的信息化建設仍是以行業、企業自身的管理平臺建設為主,政府和城市沒有建成具有數字化標準的統一信息整合交流平臺。行業和企業各自建成的信息平臺就像一座孤島,獨立、封閉、與社會隔絕,使得相互之間信息不暢、信息資源不能共享。這一方面造成了資源上的浪費,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政府的管理能力。政府部門應盡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地下管線數據資料庫及管理平臺,理清責任單位,完善監管機制。在這方面,吉林市的經驗是值得借鑒的。
系統整合勢在必行
為了解決地下管線管理分散難題,吉林市在 “數字城市”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中添加了“地下設施資源管理系統”,對供熱、供水和供氣等管網進行管理。據記者了解,該平臺就采用了統一的數字化標準整合平臺信息,打通了信息孤島,實現了信息共享。此外,該平臺還能提供高效檢索、分類存儲、自動處理和智能識別等功能,是吉林市信息化建設的一大突破性進展。同時,通過目前最先進的視頻采集、傳輸、瀏覽、智能分析技術,再配合互動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遙感系統技術,以及高性能計算機,吉林市建成了包括專業信息交互平臺和公眾信息服務平臺在內的網通寬帶多媒體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在三維仿真管網信息導航技術的支持下,無論是各管線權屬單位的管理者,還是管線的維護人員、調度人員,甚至現場巡檢人員都能通過系統平臺直觀地查詢管網導航、管網等詳細信息及各種狀態信息?!币晃粎⑴c該項目的技術工程師向記者介紹。
該工程師向記者描述,當居民或巡檢人員發現管網故障時,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絡進行申報,客服中心將信息分類錄入之后,系統就能自動進行故障信息發布并廣播給各相關管理、調度、維護人員,并通過形象的圖文方式,在系統終端上向相關部門和人員呈現。
在接下來的爆管、漏汽事故的搶修、維修中,工作人員首先能直觀地在三維仿真圖中調用顯示各管線的具體地點、管網圖形、管線、閥門、客戶情況等詳細資料,這樣便于維護人員掌握真實信息,做好充分地維護準備工作,進而制訂關閘方案,快速展開現場維護。同時,系統會實時地顯示故障處理狀態,并在故障解除后把故障處理日志自動存入數據庫,提供給其他管理和維護部門參考分析,使管線信息能夠及時更新和備案。
當多種信息整合之后,城市規劃和建設部門才能更準確地掌握地下設施的整體分布和走向。另外,吉林市地下設施資源管理系統還能將報建管理、建設活動管理以及規劃實施管理和規劃成果管理各方面信息整合,并形成可視化、動態的圖表,使得城市管網現狀及規劃方案更為直觀和易于理解。
最后,大量數據匯總積淀后就能為管理地下設施的運行調度部門提供支持。以供熱管網為例,當前全網的供熱能力是多少?各轄區的客戶的供熱需求量有多大?有了這些信息,運行調度部門就有了更直觀、詳細的調度依據,這樣也提高了調度質量和效率,達到及時、合理的調度目標。
采訪手記
政府搭臺
建設這樣一個龐大地下資源管理系統平臺并不容易,它首先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不能僅依靠某一個行政部門來推動,甚至要設立一個專門機構或臨時項目小組來制訂計劃、統一標準,解決各自為政、互相封鎖等問題。也只有通過政府的統一協調與管理,才能有效地進行資源整合,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與投資,加快信息資源的共享。最后,各地下管網權屬單位還要改變對管網的管理方式,從暴露搶修為主變為預防為主,要加強對管網的維修檢測。(文/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