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會走嗎?
對這個問題,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研究員梅育新博士判斷: “有一部分跨國公司肯定會走的,特別是單純追求廉價勞動力、組裝、外銷的跨國公司; 但是追求內銷和高增值環節的跨國公司恰好相反。”
至于向哪里轉移,則引起了專家們的爭論。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司長周子學在某會議上表示,外資企業產值占我國電子信息總產值的70%以上,長三角、珠三角與環渤海城市群創造了電子信息產業80%的產值,但這3個地區又以加工貿易為主。土地資源稀缺、土地成本大幅提高、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在這3個地區表現得尤其明顯。但是,沿海電子信息加工貿易并沒有向中西部轉移,而是轉移到了周邊國家,原因就是,電子信息產品采用海運和集裝箱運輸時,每標箱成本比內地運輸節省1000美元!
不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呂本富卻有相反的看法。他認為,中國市場與美國、日本等前制造中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國市場的縱深度更大。跨國公司的轉移很可能是在中國市場內部的遷移,即從一線城市向成本不那么高的二、三線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轉移。他相信,高、中、低端的IT產業環節都能在中國市場找到空間。
事實上,跨國公司的自然流動,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關鍵在于,中國在這個過程中,留住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是否找到了今后的發展方向?
核心技術能指望得上嗎?
一提起IT業的核心技術,很多人都會提到軟件和集成電路(IC)技術,并認為這才是最具基礎性、帶動性和高附加值的環節,是改變IT業利潤低的關鍵。今年3月,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芯2E”處理器與意法半導體達成生產和銷售上的合作,同時每售出一顆芯片,意法半導體向中方提交兩美元的“權利金”。
從中國企業一直向國外企業支付專利費,到中國企業依靠技術向國外企業收取費用,這個轉變又讓支持發展核心技術的人們興奮了一回。
然而,龍芯一路艱難的探索告訴我們,掌握核心技術是一回事,實現產業化是另一回事。有了核心技術,沒有產業化,核心技術就不能發揮作用。實現產業化需要須解決知識產權、國際標準、市場機遇、產品化開發、投資、面對國際競爭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
如果換一個角度看,核心技術真的是我們電子產品不如別人的惟一根源嗎?當國內MP3廠商在價格戰和同質化經營中掙扎的時候,蘋果的iPod卻能以高出同類產品的價格出售,自2001年末上市以來,iPod已經累計售出1.1億部。
蘋果并不是MP3領域的標準制訂者,其采用的芯片也來自Sigmatel等上游廠商,并沒有掌握所謂的核心技術。品牌、工業設計、iPod+iTune的商業模式,才是蘋果成功的主因。
企業能成自主創新的主體嗎?
十七大報告中,再次重申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雖然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自主創新,但是對IT企業來說,自主創新還是一個頗為尷尬的話題。目前科研院所和高校仍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科技成果的主產地,企業是產業經營的基地。當前,科研與產業“兩層皮”的現象仍相當突出,仍是體制上尚待解決的問題。
可以說,企業而非科研院所成為創新主體,是解決創新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關鍵。只有企業為主體,才能夠從社會的現實需求出發,在“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創新的成果也才能更快地拿到市場上去檢驗,創新才更具有活力。那么,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目標,何時才能實現呢?
中國會污染世界嗎?
2006中國信息產業經濟年會上的信息顯示,世界上將近1/4 的電子產品都是由中國生產制造的。中國不僅是電子產品的生產大國,也是電子產品消耗大國。根據CNET Research的調查,2006年國內PC總數約8000萬臺,預計2007年將超過1億臺,此外還有2000多萬臺的打印機、200多萬臺的服務器、200多萬臺的投影機等等。
“如果我們堅持以前的發展模式,那么我們肯定會淪為世界垃圾坑。”梅育新如此點評說。
僅以2004年的數據為例,當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了3倍!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2001年~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7%,而能源消費年均增長10.9%。
制造IT產品要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使用IT產品也要消耗能源,電子廢棄物回收不合理也將污染環境。來自中國的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不僅傷害中國,也將隨大氣與水體循環影響全球。中國是地球村的一員,對地球環境與生態的建設必將承擔越來越大的責任。
互聯網會大而窮嗎?
截至今年9月,中國互聯網用戶達到1.72億,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還只有1.62億。按照信息產業部的規劃,到2010年,中國互聯網用戶數有望達到兩億。要知道,美國的總人口數也不過3億而已。
其實,早在2002年底,CNNIC就發布數據稱我國網民數達到5910萬,這個數字位居全球第二。與此同時,中國還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第一大集成電路市場、最大的手機用戶市場……
然而,互聯網大國,卻并不意味著互聯網強國。至少目前,中國還沒有出現世界水平的互聯網公司。10月22日,百度的股票價格為316.26美元,市值達到107.4億美元,同一天,比百度早成立1年半的Google股價為650.75美元,市值2031.2億美元,幾乎是百度的19倍。
互聯網公司怎樣才能做大做強?呂本富認為,找到能夠扎根中國大地的互聯網應用是國內外IT企業的當務之急,此外,中國對商業模式創新的不保護,也已經導致了中國企業更傾向于等待別人創新,然后借鑒過來的做法。從國家政策上來說,中國現有的政策也還沒有覆蓋到虛擬世界,有的甚至還可能限制互聯網公司的創新。
下一步,等到中國互聯網規模超過美國,網站流量成為世界第一的時候,中國互聯網公司就能創造和Google相媲美的財富嗎?
信息系統安全嗎?
不久前,有消息傳來,經過5年建設,中國近13億人口的身份數據已全都入庫,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由此正式建成。據悉,這一身份信息核查服務已覆蓋中國大陸9.6億電話和互聯網用戶。
與這個身份信息系統相類似的,中國任何一個行業的信息系統都可以說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復雜、耗時最長的信息化建設。在醫療保障領域,中國政府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報告系統,使93.5%的縣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和70.3%的鄉鎮衛生院實現了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
計世資訊(CCW Research)的研究表明,2006年,中國信息化投資成為近幾年來IT建設投入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中國電信行業IT信息化總體投資為33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4%; 中國金融業IT總投入303.2億元,同比增長10.24%; 各行業的專業IT外包服務總投入達到11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3%。電信、金融、政府、制造、能源、交通及教育七大重點行業的IT信息化建設需求持續增長,商機顯而易見。
伴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信息安全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無論是銀行,還是電子政務,抑或是交通系統的癱瘓,都會帶來難以預計的后果。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信息系統,也意味著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安全風險。
增量市場能讓企業吃飽嗎?
未來5至10年,廣大農村地區將會孕育出一個千萬級銷量的市場。這是今年8月推出售價僅1499元的農村電腦時,聯想高層在公開場合的表述。年初,海爾電腦的相關負責人也信心滿懷地表示,未來兩三年將是農村市場逐漸成熟的好時機。上游的Intel和AMD,也無一例外地瞄準了農村這塊市場。國際PC品牌Dell和HP雖然沒有明示,但是推出低價電腦、搶占五六級市場、到農村刷墻去,他們也沒有停下腳步。
國家統計局最新抽樣調查顯示,2006年底中國內陸農村人口為7.37億,占總人口的56%,處于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階段。由于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87元,比上年增長了7.4%。農業的擴大開放、農民收入的增長變化、城鎮化的推進,預示著農村將有更多的購買力釋放出來。
那么,農村市場能成為IT產業新的增長點嗎?顯然,這首先取決于企業能否針對增量市場開發出適合的產品。此外,IT企業現有的渠道體系、售后服務、推廣方式如何適應新的增量市場?面對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帶來的農村勞動力外流、常住人口趨于老幼病殘的現狀,IT企業又該如何面對?
弱品牌能打開強市場嗎?
中國IT業無品牌,至少沒有像中國運營商、銀行那樣聞名世界的品牌。英國Millward Brown公司聯合《金融時報》推出的2007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上,Google榮登榜首,品牌價值高達664億美元,微軟、IBM、諾基亞、惠普、蘋果、Cisco、Intel、SAP、Oracle、Dell等都在前50之列。
遺憾的是,榜單上還沒有中國IT企業的名字,雖然中國移動名列第五。
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刺激消費,意味著企業必須抓住市場消費化的趨勢。
在消費者端,品牌以及工業設計成為企業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尤其當本土IT企業要與跨國企業同臺競技時。況且,IT企業面對的不僅是中國市場,即便是聯想那樣的知名企業,在走向海外市場時,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品牌難題。
面對中國成長中的內需市場,IT企業該如何盡快形成品牌競爭力呢?
中國企業非國際化不可嗎?
“如果中國消費市場成了世界最主要市場,那么,中國名牌不也就等于世界名牌了嗎?”梅育新反問道。中國市場的最大優勢,就是它既與美國、日本、西歐并列為四大消費市場,同時又與東南亞、東歐和南美并列為最主要的四個勞動力市場。因此,中國才有可能既成為生產中心又成為銷售中心。
說起國際化成功的IT企業,至今仍然還是聯想、華為、海爾、中興那些企業,后起之秀還寥寥。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化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一批企業通過IT與跨國公司實現了供應鏈級別的業務流程整合與優化,東莞、昆山等產業集群向著“世界工廠”發展,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也在不斷增加。最新統計表明,2006年全年中國對外投資凈額211.6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176.3億美元,中國企業的“走出去”也許將進入一個新時期。
呂本富介紹說,中國市場的銷量已經占了一些生產型跨國公司如西門子全球銷量的1/4,硬件型企業在中國信息化市場也有著廣闊的需求。偏軟一些的企業如軟件、文化產品、信息服務業也不能忽視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因此,當中國市場對跨國IT企業越來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時候,中國企業又怎能忽視本土市場這塊蛋糕?
走出去是一方面,把本土市場做深做透同樣也很重要。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如果IT企業在中國本土尚且不能形成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難道在國際競爭中就會占據有利地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