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鵬雷)一個玩具商的退貨事件,竟然在全球引發對“中國制造”的不信賴,乃至逼得中國從食品到工業消費品、從汽車到IT的各大產業千方百計試圖證明“中國制造”靠得住。
反過來,在中國,假貨、退貨事件何止千萬,企業乃至部分主管部門卻往往任其發展,不到出人命,事情不會得到改觀,媒體也見怪不怪。
奇怪不奇怪?問題出在哪里?
“中國制造”是歷史選擇
2004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財經記者莎拉#8226;邦喬尼發現自己家里的圣誕節禮物有64%都是中國制造的。邦喬尼并不反對“中國制造”,為了研究“中國制造”對美國到底有什么影響。她做出了一個選擇: 在2005年一年,不購買任何中國制造的產品。
中國人歷來看重外界評價,無論這種評價是否出于公心,是否客觀。歷來的傳統是,如果是贊譽自己的,就作為友人; 如果敢說半個不字,就成為反華分子。
按照這種思路,如果不去深入了解,美女記者肯定會變成一個反華分子。但要我說,這真是一個行為藝術作品。邦喬尼邊體驗邊記錄,一年結束,書籍馬上就出版了。這事做得不僅抓住了新聞熱點,還沒忘記了賺錢。一年期限一過,美女記者立刻帶著孩子們去購買中國玩具,她得出的結論是: 離開“中國制造”當然能活,但會活得比較艱難。
“中國制造”引發的問題是深層次的。不僅在全球引發對“中國制造”的重新評估,最重要的是,中國要對“中國制造”有一個重新評估和認識的過程。
任何一項經濟決策,尤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的經濟決策,都是基于當時的歷史情況和各種因素而得出的。比如市場換技術,前一段時間有主流觀點認為當時決策錯了,“因為這20年來的情況證明了市場換不來技術”。我認為這不對。中國有沒有技術,得從現在往回看,如果不是當初的“市場換技術”策略,今天恐怕連二三流的技術都沒有。
這種思路即使在今天依然存在。9月底,阿聯酋迪拜證交所與納斯達克就收購北歐證交所運營商OMX一事達成三方協議,根據這個異常復雜的協議,迪拜證交所將持有納斯達克20%的股權,還將持有納斯達克持有的倫敦證交所的28%的股權。在同一天,阿聯酋的另外一家公司收購了凱累基金的7.5%的股權。在油價呼呼上漲的背景下,流向中東的美元使得中東國家有機會用“石油換企業”,光今年,中東的企業與基金已經花費了640億美元在全球大肆收購各類公司。
對中東國家來說,除了石油,沒有別的東西跟西方好換,20年前的中國也是如此,除了市場,別無他物。中國之所以走上“中國制造”的道路,除了不得已的因素之外,更大程度上是中國的自主選擇。
市場固然沒有換來什么所謂核心技術,但那些技術在當時,對中國來說也夠用了,再高深了也消化不了。幸運的是,各個領域對核心技術的定義也在不斷地更新和進步。10年前,IT領域的核心技術絕對是CPU和操作系統,但現在,這兩項技術雖然在IT領域仍然擁有絕對的核心地位,但正在向基礎技術平臺的方向轉化,其在技術層面上的替代技術和產品已經成型,其在IT行業發展的戰略性意義已經不如從前。Google和蘋果的崛起,讓我們有幸送別了一個核心技術時代,迎來了一個全新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時代。而在這個時代,中國企業擁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強的優勢。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曾經給中國帶來無限榮耀的“中國制造”也面臨著一次全新的抉擇。無論做出什么選擇,回顧過去和著眼未來,中國都需要對自己的選擇自信,也更自信地選擇未來的發展道路。
兩條道路
邦喬尼的書《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出版以后,在美國經濟學界和媒體界引發了一場爭論,無非有是有非、有咸有淡。但給中國帶來的思考,卻要超出那些美國人的評論,那就是,“中國制造”下一步的出路應該是什么?
我認為,有兩條道路都可以選擇。不對,應該說,無論你怎么想,中國一定會有一條更正確的道路可以選擇。
一條道路是“中國制造”的必然性出走。當中國的農村還在為迎來一個卡夫餅干的工廠而歡呼雀躍時,沃爾瑪卻因為要進入一個英國小鎮遭到當地居民的抵制。看上去兩個事件風馬牛不相及,卻是兩種對待工業化的態度。歐洲在進入工業化的高級階段之后,必然會轉向只出售品牌和設計的高級階段,而把最低端的制造甩給亞洲。所以,奢侈品品牌多出自歐洲; 亞洲雖然市場最繁榮,但確實是一個制造和消費的場所。
擔心“中國制造”出走不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不合時宜的。英特爾的工廠不會只選擇中國,將來更加會往南亞地區遷移。中國不必為此擔憂,因為中國會有更重要的、更賺錢的東西可做。經過當初的代工之后,宏終于做到了只輸出品牌和設計,把制造和通路全部外包給別人。將來有一天,中國內地的企業也會這樣。
另一種是更加值得處于產業底層的制造業者去思考的。跟IT不同,直到目前,IT業從本質上還是一個技術驅動型的行業,即使是在制造過程中,技術含量依然較高。而多數中國制造業者在產業升級的過程時,更應該審視自己的“制造”是否足夠“高品質”,否則,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有毒產品出現。
一朵美國棉花,品種和質量都不是最優良的,價格比中國棉花還要便宜。但一件衣物只要戴上“COTTON USA”的標志,身價翻番,被認為是品質的象征。按照常理,棉花是第一產業,是最缺乏技術含量的行業,中國的棉花質量更好、產量更大,卻只能用來制造廉價的衣物。而美國棉花從工業化之后更注重精耕細作,更加注重從品牌到全產業鏈來提升棉花價值,打造出“COTTON USA”就值錢了。這種例子夠極端的,但也實在是夠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