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南京》的兩個細節
關于紀錄片《南京》,有兩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細節是,這部電影6月底在上海電影節上首次放映,包括我在內的部分記者被邀請觀摩。觸目驚心的場景。感動著每位記者。在電影放映到30分鐘的時候,影院內就時不時傳出抽泣的聲音,一位年齡相對較小的女記者在這個時候離開影院??赐觌娪?,我問這個“80后”女孩為什么中途退場,她的回答是:我在南京讀的大學,我熟悉那個城市的一草一木,我受不了電影中南京被蹂躪的每個場景,這樣的電影讓我看起來憋屈,“實在忍受不了那種氣氛”。 在商業大潮、娛樂大潮的包圍之下,紀錄片似乎早已不是市場的寵兒。在南京的那場悲劇過去70年之后,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80后”甚至年齡更小的年輕人,他們對這樣的影像還會感興趣嗎?我經歷的這兩個細節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歷史不會被輕易地忘記!
從心底滲出淚的《南京》
南京大屠殺,這是中國幾千年的漫漫歲月中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疤,即使時光已經逝去70年之久,現在翻開來看,依舊鮮血淋漓。 被稱為中國版《辛德勒名單》的紀錄片《南京》,就這樣將我們的目光拉回到70年前:1937年日軍占領南京后,滯留當地的十幾位西方人士不顧自身安危,自發建立起安全區,保護近20萬南京市民免遭日軍殺害。他們保護中國人的同時,也見證了日軍慘無人道的獸行。他們留下大量的資料和圖片,并冒著生命危險用16毫米的膠片拍攝了那些“地獄一般的場景”?!赌暇?,就是以他們的視角來講述那一段慘烈的劫難。除此之外,影片采訪了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以及日軍老兵,真實再現了那一段慘絕人寰的苦難歷史。
看這樣一部電影,似乎我們并不會去在意導演、明星分別都是哪個大腕,因為我們早已隨著影片的講述而沉浸在那段血腥的歷史和深深的憤怒之中了?;蛟S這本身就是一部紀錄片的成功之處。但我們依然要感謝導演比爾·古登泰格和丹·史度曼的辛勤和熱誠,感謝近150位資料搜集者對電影的拍攝所貢獻出的力量,以及演員們平實卻飽含憤怒與力量的表演。他們的努力,再一次使那些苦難的血淚重現。而不至于被歷史的塵埃掩埋。
放映現場,觸目驚心的畫面和充滿憤怒的敘述一直在進行著,現場很靜,只有觀眾席上不時傳出壓抑的抽泣和咒罵。隔了70年的人間地獄真實再現,那種悲涼和慘痛,透過厚重的時光把觀看的每一個人打倒。這不是一部靠什么噱頭來賺人眼淚的電影,它會讓人從心底滲出淚來。
《南京》的世界意義
影片中,一位當年救助中國人的西方人士說了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并不仇恨日本人,我只是痛恨他們所犯下的暴行,如果日本人民遭受了這樣的災難,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做同樣的事情?!?/p>
根據我的了解,這部電影在日本拍攝時,有幾名日本的助理制片人因為來自朋友和家人的壓力而中途離開了攝制組,尋找愿意說話的日本老兵也頗費周折。盡管制片人萊昂西斯一直稱這不是一部反日電影,而是一部反戰電影,但他的個人網站包括一名片中日本演員的個人網站,仍受到許多日本網民和日本右翼分子的言辭攻擊。
而這部電影的世界意義,并不是在煽動仇日的情緒,而是希望每一個熱愛和平的人都能團結起來,為這個世界不再有戰爭、不再有苦難而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南京》是屬于全世界的。
(選自《齊魯晚報》2007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