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在沉寂多年之后,一下牛市沖天。人們的發財夢被喚醒了,每天都有幾十萬人蜂擁入市。也許發財致富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因為我們過去共同經歷了太久的短缺與匱乏。現在,還有必要討論錢到底是香的還是臭的嗎(7它其實沒有味道,有的只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和權能。認識我們同金錢的關系,也是認識我們自己。不管你是守財奴,還是花錢高手,這背后隱藏的都是你真實的個性。找到與金錢的恰當距離,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理性看錢,它不過是一種工具,是人類一項偉大的發明。
哲學家阿蘭說: “我最反感金錢的地方,是它的愚蠢。”薩特則認為:“錢,并沒有思想。”最聰明的做法大概不在于知道怎樣掙錢,而是搞清楚:我們為什么不能享受已有的錢財,而非要用沒有的東西去限定自己?
在我們周圍,你雖然聽不到有人說“錢是萬能的”,卻常常聽到“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尤其是在“全民炒股”的今天,“錢”仿佛一塊巨大的磁鐵,喚醒無數人的發財夢,左右著人們的喜怒哀樂。賺錢、花錢、攢錢、缺錢,不管哪種情形,錢都處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中心。
股市、樓市,到處都是賺錢的機會,有人一下投入幾十萬,有人卻連一萬也拿不出,真是“錢到用時方恨少”。為什么有的人能省吃儉用,把剩下的錢存起來,而有的人卻入不敷出,月月花光?為什么有人記得住豬肉和蔬菜的價格,還能貨比三家,而有的人卻從來不把這些小錢放在眼里,不會斤斤計較?
常言說“有錢的人更吝嗇,沒錢的人窮大方”,那么,我們是否注定要和錢維持一種不恰當的關系呢?在心理學家看來,我們花錢的方式通常與收入無關,從我們對金錢的態度倒是能看出我們是怎樣的人。不管我們是吝嗇鬼。還是大手大腳,或者蔑視金錢,這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動機。
守財奴人格
惠芬開著一家服裝店,生意還不錯,但她從來不告訴別人賺了多少錢,連她的丈夫都不知道。相反,一提起各種花銷,她就滔滔不絕:該打點的地方可太多了,房租、水電費還總在漲價。她就是想讓別人相信她很窮。如果有朋友在她面前說自己經濟上遇到了困難,她會裝作沒聽見:她可不能借錢給任何人。她機靈的頭腦還用來算銀行的利息,哪怕漲了幾厘錢,她都會跑趟銀行轉存。她向周圍人傳達的“真知灼見”是:“吃不窮,花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她的樂趣就是看著銀行的存款日日增加。
善于攢錢的人都會處心積慮地保護自己的財產,比如吝嗇鬼或守財奴這類人。心理專家認為,這些人相信金錢是權力的象征,以為錢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們最大的愿望是掌控世界,或者從心理上控制自己的家人、朋友或雇員。他們時時刻刻擔心錢不夠多,于是乎十分依賴錢,變成錢的奴隸。仔細觀察他們的行為,我們還可以發現,他們從一遍遍的數錢中得到巨大的快樂:每攢下一分錢都是一次勝利。
一心想著積攢錢財,這可能是因為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對自己沒有信心,金錢就成了指引生活方向的路標。
揮霍的性格
雅妮感覺壓抑時,就會大量購物,猛刷信用卡:“這能讓我平靜下來。以前,我是個貪吃的人,只有吃東西能平復我的情緒。”心理學家認為:很多揮霍金錢的人心中都有焦慮。他們并不是購物狂,但在失落或焦慮時,都會一頭扎進商場。把錢花出去似乎就減輕了壓在身上的負擔,比如內心的痛苦,對未來的焦慮。
他們潛意識中都有一種愿望,就是讓自己盲目行事,什么都不要知道,因為他們害怕未來。不去考慮自己的花銷,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有才華的窮人
戴菲堅信“金錢是萬惡之源”,“君子恥于利”。看到社會上人們給予金錢如此重要的地位,她很憤怒。她認為每個人最大的財富存在于自己心中。不過,通過觀察她對金錢的蔑視態度,我們還是可以隱隱看出,她其實是不敢投入到殘酷的職場競爭中。害怕掙錢,并不是對拜金主義有多么厭惡。
如戴菲一樣的人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被稱為“有才華的窮人”。他們讓自己窮困潦倒,處于社會邊緣地位,并引以為榮,同時對別人進行道德上的指責。而在內心深處,他們不想長大成人,拒絕承擔改造社會的責任,又不愿接受“世界的本來面目”。害怕錢,就是害怕長大。
金錢帶來的負罪感讓清規戒律多的人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渴望有錢,另一方面又因為羞恥感而不能得到錢。他們無法讓自己富裕,甚至不敢向老板提出加薪要求,不敢開口要回借給別人的錢,等等。
懂得享受金錢
心理學家認為,若想與金錢建立一種健康而成熟的關系,就要充分地自我評價,掙錢并不羞恥,花錢也不犯罪,還要允許自己享受那些不起眼的快樂。一個家庭主婦,偶爾給家人做一頓簡單的飯菜,用節省下來的錢買一束鮮花或去看場電影,比那些愁眉苦臉、一心都奉獻給家庭的女人們要健康和幸福得多。
與金錢的健康關系意味著我們首先要和自己建立健康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