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東西好刁鉆,喜歡吃野味,無野不歡,只要不是家養(yǎng)的,都有勇氣一試。
如果要吃雞肉,就套多問一句:“是柴雞還是家養(yǎng)的雞?”
吃魚,最好是深海大斑,不是從深海打回采,口感就套打折扣,
哪怕吃菜,都要吃野幕。
沾一個野字,味道就特別好,乖乖地種在田里,下足工夫,也不及生在山野好賣。
凡吃的。加一個野字特別叫人垂涎。
高麗參夠金貴,加一個野字,叫做野山高麗人參,便非同凡響。吃豬肉,也多加一點,叫做野豬肉。至于鳥、兔子,統(tǒng)統(tǒng)是野的才好。
由口到鼻,從食到嗅,家花不廈野花香,就是這個道理。
食人族還存在的話,他們吃了從辦公室走出來的穿西裝的白領,也有點倒胃,白領的內質不好,一點活力都沒有,食人旅長要吃“運動員”,最差也要吃在街上到處跑的人。野外的生物,得人欣賞,一個野字盡得風流。野,代表了回歸自然、不矯揉造作、不太馴服、充滿活力。自己不夠野,將“野”吃下肚里。使能多添野性。
有個周末去番禺旅行,逢經大石鎮(zhèn),導游指著個山頭說:有家酒樓老板非常好噱頭,在平平無奇的山頭打造野味樂園。他向市政府買下了一個山頭,毋須開發(fā),自己買回大批養(yǎng)雞,放到山上,給他們滿山跑一段日子,家雞就變成了野雞。客人想吃,親自上山捉,野雞賣到好價錢,名副其實,“扮野”成功。
“野”一點,是生存之道,孩子們在家里養(yǎng)尊處優(yōu),不夠野,會吃虧,得閑放他們土山,回歸自然或流落街頭撒野,做一回野孩子,有益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