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離開好賭的前夫,獨力養育三名年幼女兒,并靠著一手煮面的技藝,開設擔仔面店。現在,兩家店面一年的營業額接近新臺幣六千萬元。
“即使在人生谷底,我也沒想過要一走了之。”四十五歲的曾鳳玉綰起頭發,淡施脂粉,典型企業女強人的裝扮。她從小個性就不服輸,不相信自己的命運會像農田里的油麻菜子,落在哪里就長在哪里,她不愿屈服于宿命的安排。
曾鳳玉只念到小學五年級,家里開設賭場,小時睡覺就在大通鋪,常常半夜醒來發現旁邊竟躺著醉醺醺、惡心嘔吐的賭客。絲毫沒有安全感。她決定離開這個家庭,小小年紀就在泡沫紅茶店、KTV工作度過。
二十一歲時,她嫁給比自己年長十二歲、老字號臺南擔仔面的少東,幫著婆家賣面維生,原以為生活有了依靠,找到了避風港,不料1986年,曾鳳玉的婆婆與前夫都染上豪賭的惡習,她感覺到老公靠不住,家快要倒了,便和丈夫協議離婚。
她搬離前夫家,找了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但因為思念女兒,知道前夫不會好好照顧孩子,經常趁前夫出去做生意時,打電話回去詢問女兒近況。
大女兒哭著告訴她,不滿一歲的妹妹沒有人幫她換尿布,大便沾得到處都是。晚上她常偷偷回去看孩子,母女四人只能抱在一起痛哭。
“不到兩個月,我就豎起自旗,心甘情愿地回去照顧孩子。”曾鳳玉向鄰居借了三十萬元(新臺幣,下同),租了間十坪大的破舊小店,樓下是面攤,樓上閣樓就是母女四人的棲身之所,局促得只能擺下一張讓四人躺下的大床。但只有孩子在身邊,她才能專心好好做生意。
她一度也想給前夫自新的機會:賭博輸錢欠債的前夫和公公鬧得很僵,她苦口婆心規勸前夫和她一起做生意,但兩人還是無法溝通。最后,前夫開出一個條件,只要她幫他還清賭債,就把女兒的撫養權給她。她不得已簽下一紙代償前夫賭債的契書,才知賭債的黑洞高達七百萬元。
全年無休,實現夢想
曾鳳玉沒有時間怨天尤人,只能更努力地賣擔仔面。往往她一收起顧客的現金,就被一旁逼債的債主拿走,還不起錢時,被債主惡言怒罵,她轉身深呼吸一口氣,又得笑臉接待面攤客人。
當時面攤從下午五點賣到清晨五點,黎明破曉,她不是去睡覺休息,而是為女兒準備早餐,這是母女僅有的談心時間。她送小孩上學的路程不長,女兒都知道馬路紅燈亮起,就是媽媽補眠的時間,到綠燈閃了,才把媽媽叫醒。送完女兒上學,曾鳳玉再到早市采買食材,往往累得把車停在樹萌下睡覺。
曾鳳玉為生活打拼,全年無休地工作,寒冷的除夕夜,女兒也在一旁幫忙洗碗,洗到雙手與臉色發紫、發白。這樣的日子過了十多年。
2002年,大女兒十八歲,曾鳳玉想了好久,應該給女兒和自己一個全新的人生。
即使生活最艱難時,曾鳳玉也一直懷有創業的夢想,但由于信用被前夫敗光,銀行不愿借錢,她只好鋌而走險向地下錢莊借了六十萬元,租下位于臺南市民族路上的一棟破舊老房子。而短短的這條街上,就有六家擔仔面店,競爭激烈。
開店第一天,曾鳳玉用一碗十元的價格,吸引了整條街的客人,并在打烊后,開了一張三個月后兌現的十萬元支票捐給慈善團體,以激勵自己三個月后一定要賺錢。而她的義舉也贏得各界好評,加上媒體的報道,等于做了一次免費的廣告宣傳。
三個月后,她不但兌現了那張支票,也還清了地下錢莊的債務。
掌控人生,苦盡甘來
曾鳳玉的面攤前,食客總是川流不息,吸引不少電視美食節目前來報道,其中好吃的關鍵就在淋在擔仔面上香噴噴的肉燥。曾鳳玉堅持用當天屠宰的溫體豬肉,剁成絞肉后,再以油蔥酥、蒜頭酥、干貝、冰糖和醬油慢火燉鹵,時間和火候完全以機器控制,讓品質沒有落差;接著淋上由蝦、干貝、大骨熬成的湯汁,配上鹵鴨蛋。
這家店面也是臺南唯一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擔仔面店。曾鳳玉覺得臺南的消夜市場選擇不多,能在半夜吃到一碗熱乎乎的擔仔面,很多人會覺得又幸福又過癮。
曾鳳玉總是“不甘于現狀的安穩”,她決定開設新店,認為如此可以大量采購食材,成本反而下降,營運更上軌道。店面規模越來越大后,自知學歷不高的曾鳳玉,三年前開始在成功大學教育推廣中心企管系修習企業管理和行銷的課程,并把所學加以運用,設立業績獎金、新菜式開發獎金,鼓勵員工。
店內女性員工約六十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單親婦女。“一開始也沒想過要請單親婦女,第一次征人時,有位前來應征的婦女握著我的手哽咽地說,她很需要這份工作,因為她有三個孩子要撫養。”單親婦女謀生困難,曾鳳玉有過類似的境遇,深明其中苦況。
她實施三班制,讓單親媽媽自己選擇上班時間。“如果上班沒有彈性,她們看不到孩子,根本無心工作。這么做之后,反而贏得員工的忠誠度、向心力,彼此就像一家人,這是當初沒料到的好處。”
“生活最苦時,我常告訴自己。我的命運不可能就是這樣,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變,我的下半場人生操之在我。”曾鳳玉根珍惜這份好不容易盼到的苦盡甘來,現在母女四人只要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