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 晴
蒼穹中星光閃耀,一個寂靜的角落里,一顆藍色的星球在緩緩轉動著——道德和知識的力量在其中繁衍著永恒。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美國媽媽帶著孩子上街,孩子隨手將一個冰淇淋扔到街上,媽媽發現后立即叫孩子撿起投入附近的垃圾箱內,并說:“Baby!你知道為什么不能在家里亂扔臟物嗎?”孩子說:“因為那是自己的家。”“對了!”媽媽說:“這街道、廣場都是美國的地方,我們是美國人,而美國就是我們大家的家,也應該受到愛護,懂嗎?”孩子點點頭,已有所悟。這件事似乎不足一提,但我想特別指出一點:“媽媽”以小家喻大家,雖是母親在特定情形下的施教行為,但其教育內涵卻有道德的普遍性,每個人都應維護自身所屬的基本秩序,而遵守生活行為的道德準則是使社會文明秩序得到保證的基本條件。我一直都很欣賞梅葉的那句話:“我在人世間就找不到任何東西,像寧靜、善良、大公無私、正義和真理那樣使人愉快、動心、可愛和合乎希望;我覺得,如果人們在自己身上珍惜和保存著如此可愛的德行,那么這些德行對于人們本身就應當是幸福和福利的無窮無盡的源泉。” 的確如此,一個喪失了德行的人,只能如行尸走肉般游蕩于茫茫宇宙,不著邊際、無依無靠,何來幸福而言?
人的欲望是難免的,貪婪者摒棄道德準則奔向“金錢之眼”,不知道“十八層商樓”變成“十八層地獄”時,他是否會感受到“道德”二字的份量?面對日新月異的紛繁社會,道德的地位已被推上更高的臺階。擁有了道德,也就擁有了最佳信譽,最豐厚的機遇,最先進的技術,最有利的地位,最多的利益。由此可見,道德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前途和地位。
不過,歐陽修又說了“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這“立身”也就是品質道德。這“立學”、“讀書”自然就是要掌握知識技巧。
不知你有沒有看過那部關于在日本的中國人工作、生活情況的紀錄片。它們主要反映的就是知識重要。
有人說,國外到處是“黃金”,可這些“黃金”是你能輕易得到的嗎?你必須開動腦子,加足馬力,充分運用你的智慧,你的知識,這些“黃金”才會成為囊中之物。
倘若擁有了廣博的學識,有什么你得不到的呢?當然,我們都不想像哈伯那樣,盡管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卻被世人稱之為“科學的敗類,喪心病狂的走狗”。一個被道德所唾棄的人,他又有何價值可言?
由此可見,只有擁有道德與知識,才是一個人最高的境界。“心靈能夠戰勝物質條件的優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初涉塵世,請你帶上這兩本“護照”——道德與知識。
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初中二(15)班
指導老師:馮汝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