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起國歌,我們總會想起音樂家聶耳。說起聶耳,我們不要忘記,他還是一位日記愛好者呢。他在學生時代寫下的大量日記,讓我們看到他成長的艱難歷程。
音樂家聶耳1912年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四歲時父親去世,沒有留下遺產(chǎn)。母親生了四個孩子,他老四。他從小學習非常勤奮,小學時成績都是全班第一,音樂已成全校之冠。讀中學時經(jīng)常在日記中反思自己,要改變眼高手低的學習態(tài)度,日記中記載著他如何打好基礎(chǔ)的情況:如1926年10月2日:“現(xiàn)在我所要理之基礎(chǔ)課程:1.國文;2.英文;3.數(shù)學;4.史地;5.理化。”他喜愛在日記中訂立長遠的和近期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注重遵循學習心理,適時安排學習內(nèi)容,何時預習、何時復習、何時自修都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的安排。課余或星期日到大圖書館閱覽書報,聽學術(shù)講演和音樂會。聶耳學習興趣廣泛,還有做筆記的好習慣,如1927年4月18日的筆記:“全世界方言約計2750種。
1897年意大利人麥可尼始發(fā)明無線電。報紙1588年始于英國發(fā)現(xiàn)。鐘表發(fā)明于
1476年。1829年美國加省始發(fā)現(xiàn)黃金。千里鏡始于1590年。指南針創(chuàng)于軒轅二年。1652年報紙始有刊登廣告。玻璃發(fā)明于1820年。”
1927年,16歲時的聶耳初中畢業(yè),正好省師招考新學制高級師范生,他雖一舉考中了公費,但還是難以入學。七月初十日日記仿佛一篇論文,詳細陳述了要進高師的理由,共五條;要進高師的困難,共兩條,分別是:“一、初入校時需繳若干費用:1.保證金十元;2.講義費四元;3.體育費二元;4.書籍費等。共計二十多元。這項費用是最初要用的,現(xiàn)在家庭中一文沒有,哪里能繳呢?二、省師是一個不能通用的學校(需住宿),要遷入學校寄宿,寢具當然就是一個困難問題。”接著又陳述要進高師之困難的解決辦法。最后還列出到校后學習和生活的17條準則。最后,家中想盡了一切辦法,才得以入學。聶耳當時家境,由此可見一斑。
聶耳的日記貫串于他的一生(只活了23歲)。他自己對日記是很有感情的,有一回他特地買過一本日記冊送給別的小朋友,并附了一張簡單的說明:“送你這樣微的禮物不過是表示一小點點意思而已——小孩長尾巴。望你細心閱讀,更望你就從今天——你的生日起開始記起日記來,因為日記能使你的思想……一切一切無形地進步,長一歲了!祝你的知識和年齡并進!”
他的日記能堅持下來也是有過許多反復的,曾中斷過若干次。如“生活總是照例死板的過下去,簡直沒有一點兒特別想寫的資料。今天想,無事可記;明天,無事可記;這樣推來推去,一混又是幾天、幾月、幾年也容易。算了吧!忍耐著些!這種不易養(yǎng)成的好習慣,還是不斷地保持下去吧!”“日記休息了好幾天,自己想著也過意不去,今天拿來整理一下吧。”“下一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忍苦耐勞地繼續(xù)寫日記!從今天起!去年今日,我還勸別人要不斷地寫日記,在此刻,我應該自己勸自己。”“昨晚讀了幾篇日記給阿蔣聽,我們都互相鼓起寫日記的興趣,我決定繼續(xù)好好地寫下去。”聶耳的真實心理的寫照,我們何嘗沒有?從聶耳的矛盾斗爭中,我們更加感到堅持的不易,堅持的可貴。
江蘇東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