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南北戰爭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后的第一次大沖突,從一開始,戰爭雙方都面臨著極度困難的財政狀況。由于從1857年開始的大蕭條,此時華盛頓的聯邦政府已經連續4年出現赤字,主要靠借短期貸款來彌補財政赤字。1857年聯邦政府只有2870萬美元國債,1861年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了6480萬美元。1860年12月,當南方各州開始一個一個地宣布脫離聯邦的時候,國庫中甚至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國會議員的薪水。
1860年12月,聯邦政府平均每天的費用支出只有17.2萬美元,但是到了1861年的初夏,當戰爭打響的時候,每天的費用高達100萬美元。到了這年年末,這一數字漲到150萬美元。1861年12月,北方地區的大部分銀行停止用黃金支付債務,幾天后聯邦政府也被迫如此。整個國家已經脫離了金本位,華爾街一片恐慌。“國家的根基已經動搖,”林肯說,“我該怎么辦?”
為大規模的戰爭進行融資有三種基本方法。第一,政府提高稅收。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聯邦政府征稅的范圍幾乎包含了任何可以征稅的東西,個人所得也第一次被列為課稅對象,大約21%的戰爭費用是通過稅收支付的。
第二種方法是開動印鈔機大量印鈔,這也是獨立戰爭時期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在南北戰爭時期,聯邦政府總共發行了4.5億美元所謂的“綠背紙鈔”(簡稱綠鈔),占了戰爭費用融資的13%,并引發了戰時通貨膨脹,使價格水平上漲到戰前的180%。而南方政府擁有的融資手段遠遠少于北方政府,它被迫不斷印鈔以支付超過一半的戰爭費用,這使南方的經濟完全失去控制,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南方的通貨膨脹率達到戰前的9000%。
綠鈔的發行給華爾街帶來了意想不到但卻十分有意思的影響。當綠鈔和金幣同時流通時,最古老的經濟規律——格雷欣法則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開始發揮作用了。當時雖然法律規定了綠鈔和金幣可以平價消費,但當消費者在實際支付中,總是首先選擇使用綠鈔,而不使用金幣。金幣很自然地從流通中消失,而被藏于千家萬戶的床墊下。但是金幣在某些流通環節中是必需的,例如繳納關稅。(聯邦政府要求,所有人都必須接受綠鈔,但對自己卻網開一面。)于是,華爾街上立刻出現了黃金交易和黃金投機。在開始的時候,紐約股票交易委員會允許在交易所里進行黃金交易,但是,人們發現,當北方軍隊取勝時,黃金的價格就下跌,當南方軍取勝時,價格就上升,交易委員會據此認為黃金的交易行為不夠“愛國”,于1862年停止了黃金交易。為了滿足對黃金交易日益增長的需求,場外經紀商很快將吉爾平新聞辦公室作為交易所進行黃金交易,這個交易所顯然是以其中一名組織者的名字命名的。它于1863年正式營業,任何人只要支付25美元年費就可以成為它的會員。
如同股票交易所一樣,吉爾平交易所的黃金價格也與聯邦軍隊的戰績是相反的走勢。在葛底斯堡戰役前夜,287美元的綠鈔才能兌換100美元的黃金,創下了綠鈔價格的新低。不用說,黃金的價格牽動著很多人的心,除了人們在一些必要的貿易環節和繳納關稅時需要用到黃金,因此黃金的價格和他們休戚相關以外,華爾街上數以百計的黃金投機者也希望通過預測雙方軍隊的勝敗來投機黃金以牟取暴利。只要比公眾早幾分鐘得到前線的消息,就意味著巨大的財富,因此投機商們經常在北方軍和南方軍中同時安插為自己刺探消息的代理人,也因此經常比華盛頓更早、更清楚地了解即時戰況。事實上,華爾街早于林肯總統知道了葛底斯堡戰役的結果。
黃金投機商為了在黃金投機上獲利,經常毫無感情地把賭注壓在北方軍失利一邊,他們因此受到廣泛的抨擊和譴責。媒體經常稱他們為“李將軍在華爾街的左路軍”,林肯總統則公開詛咒“所有這些罪惡的腦袋都應該被砍掉”。但是黃金交易商們無暇顧及這些批評,對于他們中的幸運者和投機高手來說,此時有太多的錢等著他們去賺。
1864年6月17日,國會頒布法令,規定在經紀商辦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買賣黃金都屬非法。這條法令除了關閉吉爾平交易所并將交易者驅趕到大街上之外,帶來的一個主要后果就是加大了黃金和綠鈔之間的差價。很明顯,這個結局并不是國會想要的,所以僅僅兩個星期之后這條法令就被廢止了,吉爾平交易所又重新營業,而投機依然和以前一樣瘋狂。包括J·P·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利維·P·莫頓(Levi P. Morton,后來當選為美國的副總統)在內的股票交易所的會員和華爾街人士,都意識到了黃金交易是無法避免的,于是在當年10月,他們一起創建了紐約黃金交易所,它很快被人們稱為“黃金屋”。
為戰爭融資的第三個方法是借款。聯邦政府也的確這樣做了,并且借款的規模超過了此前任何其他國家所能想象的。1861年美國國債總額只有6480萬美元,到1865年已經激增到27.55億美元,增長了42倍之多。戰前政府支出總額從未超過7400萬美元,但到了1865年,僅利息支付一項就是戰前政府支出總額的兩倍多。
聯邦軍隊在布爾溪戰役遭受慘敗幾天之后,財政部長薩蒙·P·切斯(Salmon P. Chase)親自到華爾街以7.3%的年利率發行5000萬美元的債券,他選擇這個利率顯然是為了使100元面值的債券每天能產生兩分錢的利息。雖然他籌集到了這筆款,但切斯清楚地意識到這樣一筆資金對當時的華爾街銀行來說已經很難負擔,而對于政府的長期需求來說,這只是極小的一部分。
顯然,原來的借款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政府需要了。幸運的是,陪伴財政部長去紐約的是一個名叫杰·庫克(Jay Cooke)的年輕銀行家。庫克的父親是個律師兼國會議員,庫克在俄亥俄長大,此后定居費城,就在內戰打響時,他在費城開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私人銀行。于是聯邦政府請庫克(他的父親和切斯是老相識)作為代理人來幫助發行一系列5~20年期的新債券,這些債券可以在5~20年之內贖回,年利率6%,用黃金支付。
庫克改變了以往把債券私底下出售給銀行和經紀商,這些銀行和經紀商再將這些債券作為儲備持有的傳統模式。這一次,庫克在報紙和傳單上廣泛宣傳要發行的債券,并說服財政部將這次發行的債券面值縮小到50美元。他在報紙上講了很多故事,告訴美國普通的工薪階層購買這些債券不僅僅是一種愛國表現,也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債券銷售的成功遠遠超出了原先最樂觀的估計。
在南北戰爭前,美國持有證券的人數遠不到總人口的1%。除了富人以外,一般美國人還是習慣于把多余的現金藏在床墊之下,但是庫克使得有5%的北方人口購買了國債。到戰爭結束時,庫克賣國債的速度已經比政府戰爭部花錢的速度還快。
隨著大量債券的流入和大量債券持有者加入到金融市場,華爾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盡管股票市場在戰爭爆發時狂跌——股票市場幾乎總是這樣,但投資者隨后開始意識到戰爭將曠日持久,不僅可交易證券的數量將大大增加,而且政府大量的支出將流向諸如鐵路、鋼鐵廠、紡織廠和軍工廠等公司,而這些公司產生的利潤將流入華爾街,與此同時這些公司也要從華爾街獲得急需的資本。
華爾街歷史上最繁榮的牛市即將開始。
華爾街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證券市場,僅次于倫敦證券市場。在這瘋狂的增長之中,紐約股票交易所依然在每天的上午10∶30和下午1點舉行兩次競價拍賣,這顯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交易需求了。其他的交易所也隨之開始涌現出來,吸收這些過剩的交易量,就像在19世紀早期和中期的華爾街牛市時期一樣。其中有一個名稱不雅的“煤洞(Coal Hole)交易所”,起先只是在地下室進行交易,但很快它的交易額超過了紐約股票交易所(紐約股票交易所在1863年以前被稱做常規交易所(Regular Board),1863年以后改名為紐約股票交易所,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
煤洞交易所在1864年重組為公開經紀人交易所(Open Board of Brokers),雖然僅存在了短短的5年時間,但對華爾街的發展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影響是:它拋棄了原先證券交易所慣用的那種坐在自己席位上“紳士式”的拍賣方式(紐約股票交易所此時還采用這種交易方式),而采取了連續競價的拍賣方式。經紀商可以在交易大廳不同的指定位置同時進行不同證券的交易,這些位置仍然叫交易席位(或稱交易臺或交易柱)。這來源于路邊交易市場的交易方式,因為在路邊交易市場上,交易商們聚集在不同的街燈燈柱旁進行不同股票的交易。
這種新的交易系統不僅可以讓人們更加準確地知道市場價格,而且也使交易量大為增加。到1865年,公開經紀人交易所(重組后的煤洞交易所)的交易量已經達到了紐約股票交易所的10倍之多,紐約股票交易所第一次遇到了對其在華爾街上獨一無二地位發起真正挑戰的對手。它的領導人開始意識到他們以前在華爾街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交易所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進行改革。
據估計,到1865年,華爾街的年交易量已達到了空前的60億美元。“很多經紀人每天可以賺取800~1000美元的傭金,”詹姆斯·K·邁德伯瑞在1870年指出,“在當時,1500美元相當于一個相當不錯的中產階級一年的收入。”“全民都加入到這個行業之中,辦公室擠滿了人……紐約從來都沒有像這樣繁榮過。百老匯停滿了車,時尚女裝的經銷商、服裝生產商和珠寶商都大發橫財。在周末的第五大道和平日的中央公園都會舉行各種盛大而精彩的露天表演,從來都沒有如此豐盛的晚宴、隆重的招待會和盛大的舞會。城市的大道被各種華美和奢侈的物品裝點,讓人驚嘆不已。終于,浮華世界不再是個夢想。”與此同時,在真正的戰場上,成千上萬的戰士在這場內戰中死亡,陣亡人數超過了以前全部戰爭中死亡人數的總和。
受1857年大崩潰影響而倒閉的礦業交易所在1870年重新開業了,而且很快就開始大量交易。
許多經紀人并沒有正式的組織來開展業務,有的人甚至連辦公室也沒有。當市場對他們不利的時候,他們就常常從市場中消失了,只剩下那些兩手空空的債主。1857年出現的一個新詞——街頭流浪者(guttersnipe),用來形容那些場外經紀人。但是到了1863年,他們在場外的交易量已經多達每天100萬股。
在這種交易的狂熱中,經紀人中午不再有時間回家吃飯,而南北戰爭前他們每天可以有規律地回家吃午飯。為了滿足經紀人在緊張工作中吃飯的需求,快餐店第一次出現了,從此快餐店成為了每一個美國城市商業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國人的快餐情結正是從華爾街開始發展起來的。并且,100年之后,也正是通過在華爾街上市,快餐業才在20世紀60年代從夫妻店發展為全國性的連鎖店。
當白天的正常工作時間結束,大街上的交易由于天黑無法再進行的時候,經紀人們就轉移到紐約北城的非正式交易所(其中最主要的交易所坐落于麥迪遜廣場紐約最時尚的酒店——第五大道酒店)進行晚間交易。有一段時期,紐約可以一天24小時進行交易,這種情況在以后的一個多世紀里再也沒有發生過。
由于同時有很多交易所進行交易,經紀人和投資者數量也不斷膨脹,對市場的監督和管理幾乎根本不存在。南北戰爭前華爾街還只是一個小地方,每個人都相互認識,并不需要很正式的市場監管,就像在自家后院舉行橄欖球賽一樣,大家自覺遵循同一規則。但是現在情況完全改變了,“人人為己,概不退貨,買者當心”成了這場新游戲的唯一規則。
(摘自《偉大的博弈》中信出版社 2005.1 定價: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