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過去的老經濟特區不同,中央并未給予“國家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多少資金投入和優惠政策,但卻賦予了“先試先行權”,核心就是一種“試錯權”。其本質是,中央向地方下放了部分改革的權力。
此前,全國7省市積極爭取第三個“新特區”名額,看重的正是“先試先行權”的含金量。哪個城市獲得“新特區”身份,就意味著獲得了改革的先機,能搶先擁有市場,并有可能成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重慶成為新特區,最大的收獲,正是“先試先行權”這把“尚方寶劍”。如何用好“先試先行權”?不妨從三方面來看——
首先,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1992年鄧小平南巡,他如是肯定“深圳經驗”:“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之所以“先行”,就是必須在一片荒漠中踏出一條新路,想人之不能想,為人之不敢為;之所以“先試”,是因為我們的改革進入深水區后,面對改革的問題,還缺少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其次,要不怕誤解不懼反對。古今中外之改良改革,大凡因觸動傳統觀念和保守勢力,一開始,難免被懷疑被否定,甚至遭遇被扼殺的危險。
先行先試的過程,部分改革內容肯定會與現存的秩序、制度相沖突,很可能觸動一些既得利益者,而招致反對和抨擊。這無疑要求先行者要具有非凡的忍耐力和承受力,所謂“任憑風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咬定青山不放松”。
再次,要寬容錯誤容忍失敗。顯然,相對于模仿者而言,創新者既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又要面臨種種責難和風險。
我們在把各種資源向創新者傾斜的同時,更需營造一種“寬容錯誤、容忍失敗”的改革大氣候,提倡“先干不評論、先試不議論、時間作結論”的務實理念,真正賦予先行先試的“試錯權”。
作為中國第三個“新特區”,重慶承擔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此前,上海浦東新區的經濟體制改革、天津濱海新區的金融改革突破,已在全國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益。而重慶的試驗內容是“城鄉統籌發展”,顯然,農村土地流轉和收益分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諸多領域,正等待我們去嘗試和突破。
(摘自《重慶晨報》2007年6月13日)